本篇文章3427字,读完约9分钟

——具身认知视角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探索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见,德育是基础的基础,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在具体目标上各有侧重,但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渗透道德教育,实现两者的协同创新,成为我们工作的思考和重点。

综观大学的德育,仍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学和引导。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德育目标泛化:以社会价值导向为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德育目标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容易成为一种空洞、抽象、难以落实的口号。以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德育目标体系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颇为多见,而一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观的德育往往被忽视。2. 德育方法单一:在德育方面,我国一直重视教师的“教”,以单纯说教为主,方法单一、陈旧、枯燥,忽视德育的实践性和学生学的主体建构性。3. 学生道德情感淡漠。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整个道德养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样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当代大学生尽管具有较为理性的判断,但在突发事件上却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和事不关己的态度,道德情感正在处于被淡化甚至走向消失的状态。4. 学生道德知行不一。处于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对很多社会现象和生活事件持有较为正面的道德价值判断,只是在实际的作为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体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评定认知并不清晰。

因此,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品德教育,尤其在道德教育层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拓。随着第二代认知思潮的兴起,具身认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身体回归和转向的新思路。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也遵循这一理念在日常德育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新探索。

一、追踪前沿理论,德育理念具身化

传统认知主义认为身体只是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强调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相互独立。随着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思潮的兴起,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知觉、身体和世界统一于一体。人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来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

“具身德育”由孟万金教授于 2016 年初率先提出,具身德育是指具身认知应用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它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强调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德福一体,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融入言谈举止生活惯细处。

具身德育最大创新就是通过身体活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实现社会道德与个体品德的有机统一,以达到知行合一,润物无声。

二、开拓校园阵地,德育环境情景化

实验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将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来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和判断,如明亮的环境(视觉)将增加道德行为的发生、身体清洁能影响抽象的道德思维。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第一,推动寝室文化建设和团体辅导:(1)开展寝室环境评比,努力让学生居住环境做到窗明几净,激发学生的“自我洁净”状态从而减少不道德行为;(2)对新生寝室长培训,明确寝室长的光荣责任,激励工作热情;(3)寝室长接受培训任务,组织寝室成员“优点轰炸”团体心理游戏活动;(4)通过“优点轰炸”,室员增进了自我认识和相互理解;(5)布置“心理手抄报”活动,室员亲手绘图或文字表达对集体生活的感受和期待,增进合作感和归属感。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大多数新生学会了赞美和自省,合作寝室危机得到了化解,心灵家园的氛围也建立起来了。

第二,开展友爱之心、阳光之心、和谐之心的“三心”班级建设活动。该活动围绕育人的根本目标,深化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以促进班级和谐向上为核心,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坚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动员全校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中完善自我,成长成才。各学院结合自身条件特点围绕班级建设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大大促进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

第三,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大赛,通过富有趣味性与团队合作性的比赛项目,以运动为依托,以训练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促使同学们重审自我,挖掘潜力,增强团体意识和互助意识。创新举办了“珍爱生命宣誓承诺活动暨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全体参赛师生承诺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并在承诺墙上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拓展大赛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更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利于助推校园文明及校园安全建设,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

三、注重身体力行,德育内容实践化

一是精耕细作,守牢课堂思政主阵地。我校持续提高思政教学能力,营造大思政格局。深化“党建+”引领,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凝练等方式,将党的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思政教学中,教育引导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校领导、院长、学科带头人带头讲党课、上思政课,打造思政德育金课,推进课程思政落地。

二是五育并举,探索学生德育多路径。如将学生宿舍楼前围栏下的空地建设成以向日葵牵牛花、紫藤、茑萝为主打花卉的“心灵花园”。一方面积极深化美育内涵,通过自然、艺术和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和内在感知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让赏心悦目的植物花卉丰富学生们的生活情趣、分解紧张学与工作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拓展劳育外延,将劳育作为撬动学生生命成长的切入点,让劳动颇具创意,以对自我力量的肯定,提高自主感。这一活动不仅仅是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让现代大学生重新理解劳动使人快乐。活动中不断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发动同学们自己动手,在团结协作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自主感需要,最终提升心育成效。一名参与“心灵花园”建设的同学在活动中这样说道:“看到苗儿排列整齐,他们伸直腰背,长舒一口气,努力没有白费,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是外向借力,拓展学教育新空间。做好宿舍党员流动站,打造“一院一品”院系特色。通过“实践+”,立足周边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珠成链”,以学生社会实践任务、志愿服务、视频微课开发、主题活动等为抓手,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的“红色学圈”板块。

四、立足地方特色,德育方法多样化

近几年来,我校女生人数不断增多甚至超过男生,根据女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引进了全人“身心灵”辅导模式——心灵瑜伽,至今已培训了近千人次,特别受到女大学生的欢迎,解除了她们不少的身心疾苦。宜春是禅宗祖庭,禅宗文化深厚,有的同学学修炼了瑜伽后,把禅宗文化与瑜伽相比较,在练感悟中写道“禅宗和瑜伽两者都注重身心结合,都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都提倡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在心灵瑜伽学过程中我体悟了优秀文化的相通之处”。

所以,德育要回归个体,落实到位,一是身体力行,二是身心健康。正如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的:“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张欣欣 宜春学院 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17YB189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以心为本 立德树人

地址:http://www.rm19.com/xbsy/6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