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1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太原7月3日电(记者胡建、乔东)60多岁的刘英明坐在远眺黄河的小山上,脸上布满皱纹的黑脸时常让人感觉像是在奔跑。回到村子里,没有人敢出去工作,加入造林合作社。他可以挣钱和照顾家人。老人一句话也没说,期待着看着他旁边新种的树苗。这座山是绿色的,日子过得很好。
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刘应明早年经常离开家乡山西省大宁县娄底村去外地打工。毕竟,由于他的年龄和冠心病,他不得不回到村子里。他的妻子崔秀英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老母亲也是一个药罐。除了吃饭,这个家庭的农业收入基本上都花在买药上了。2014年,经过准确鉴定等程序,刘应明一家被列为不良立户。
2017年,娄底村成立了一个造林合作社,鼓励刘英明参与。起初,老人非常担心:树种能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生存吗?植树真的能让生活繁荣吗?经过几番思考,刘英明决定试一试,并跟随专业人士去做。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工作,刘英明赚了8000元。去年,他更有活力,他的妻子也在合作社兼职,两人得到了21000元。
在山西,生态恶化和极度贫困交织在一起。2016年,全省58个贫困县和国家及省划定的41个生态主体功能区集中在吕梁山、太行山和北部高寒凉山。山西省委提出,一个战场要打两个胜仗,一个是生态建设,一个是生态治理和扶贫。近年来,山西已建立了娄底村等2500多个造林合作社。
山西把生态扶贫作为消除贫困的战略工程,把贫困县的造林任务全部交给村造林合作社。每个合作社中贫困家庭的比例不低于60%。
同时,山西将贫困县的造林投资标准提高到每亩800元,其中45%用于劳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签署了反贫困责任书,组织11个市、58个贫困县的党政领导,指导造林合作社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利昂表示,为了让更多贫困家庭脱贫,造林合作社必须有工作要做。随着造林任务的推进,适宜林地面积已大大减少。如果没有工作做,生态扶贫的效果将会降低。
我该怎么办?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减贫的长期机制。山西扎实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去年,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183万亩,惠及8.9万户贫困家庭。造林绿化285.5万亩。全省造林合作社增加了5.2万贫困劳动者的收入。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这些政策帮助52.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全年10.5亿元的稳定增收。
坚持生态扶贫不放松,山西已经尝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好处。2018年,山西森林保护区面积从2010年的4236万亩增加到4816万亩。去年,该省约有64.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率从2017年的3.9%降至1.1%。
记者驱车穿过吕梁山的深处,窗外不时闪现出大片树木。越来越多的绿色标志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像刘英明这样的人摆脱贫困,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人民日报(2019年7月4日,01)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山是绿色的,天是繁荣的."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