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西宁4月11日电(记者王大千、杨修大真)来自牧区的病人只能蹲在床上,光着背。医生们拿出药袋,对病人的身体部位进行热敷,然后用不同的技术进行按摩。随着药膏逐渐被皮肤吸收,背部因疼痛而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医院预防医学科实施“荷美”疗法的现场。医生和病人被安置在一个“特殊”的诊所里,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气血不足等特点,诊所被装饰成“黑牦牛帐篷”的样式。:仿火炉上放着一个奶茶锅,墙上贴着黑色的壁纸,壁纸上有厚厚的线条,角落里的绿色植物后面藏着一排暖气。
“藏医药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技术完全‘融合’了。”预防医学科住院医师梅朵永正表示,首先要测量脉搏,然后使用现代西医的体质分析仪,最后根据综合诊断,在相应的环境中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和保健服务,以达到人体功能的平衡。
近年来,玉树地区利用新玉树建设的“东风”和新医改的契机,大力发展藏医药。鉴于藏区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数量增加的事实,利用现代技术创建了一个特殊的藏医保健诊断区,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走进药浴部,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药材气味。在药房里,就像加热系统的蒸汽反应罐一样排列整齐,每个病人的药物先在这里煮,当温度达到38℃-45℃时,药物直接送到每个病房,病人可以在病房的浴缸里洗药浴。目前,药浴部使用的藏药有68种,全年有33张床位满载,年会诊量超过600人。
“玉树地震前,药浴部只有8张病床。患者在药浴时使用最传统的木桶水浴。医务人员需要烧药、提水和放水,这既费时又费力。现在,随着现代医疗设施的使用,传统的藏医又恢复了活力。”玉树藏族医院药浴部主任周本贤说。
它不仅是科室的建立和医疗设备的发展,也是古今中西医药生产技术的有机融合。药剂科主任万马兰丹说:“医院里所有的药材都是自制的。它们曾经是药丸和粉末。现在它们被现代技术提取、分离和微粉化,制成胶囊和颗粒。患者服用更方便,疗效更好。制药生产过程正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安全性。”
近十年来,医院生产的藏药制剂品种从160种增加到260多种,年产量超过15吨。最畅销的药物如仁青芒硝、如意珍宝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石榴日伦散等,其原料均来自本州海拔四五公里以上的山区,但生产工艺融入了现代技术,所以剂量更准确,效果更安全。
“与现代化的融合只能得到加强。这是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更多人的根本方向。”玉树藏族医院院长村上里沙表示,从玉树地震前一个拥有60多名员工、拥有b超等简单设备的小医院,到拥有192名员工、拥有ct、彩色超声、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诊疗设备的新建藏族医院,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理念,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帮助。
“藏医历史悠久,有许多长期在闺房中培养出来的功能,直到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必须推动更多的医疗机构开展藏医预防和保健服务,将藏医融入人民生活,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青海省中国西藏医药管理局局长段志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青海玉树:传统藏医药融合现代诊疗技术焕发新活力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