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8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广州4月12日电(记者邓瑞珍、景怀桥)“请少出门,不要走亲访友,戴口罩,讲卫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无人机上挂着一个小喇叭,用的是壮语。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三才村,播放注意疫情防控的提示。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是三寨村的村民魏淑贵想出了这个花招。他是清远575名农村新闻官之一。

自疫情爆发以来,清远村的许多村官主动承担起宣传说服、调查、防控、清洁的职责,成为倡导改变习俗、传递文化信息的“小喇叭”。

在春节期间,瑶族有举行红白相间的活动的习俗,这经常形成人群。新闻官利用熟悉村里人员和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优势,耐心地说服村民们在疫情期间推迟红色事件,简化白色事件。

“有些村民不太明白,觉得他们在大惊小怪。我们先说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然后让他们和我们一起说服村民。”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村新闻官唐迎民说。据统计,自春节以来,连南县已说服40多个红色事务推迟,90多个白色事务简化。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三排镇涟水村新闻官潘爱丽计划拍摄一段戴口罩和科学防护的短片,并将其发送给村民和短片平台,在村民中宣传和普及防疫知识,这在村民中很受欢迎。

除了疫情,农村新闻官员也是上传和发布农村文化和国家政策的喉舌。

花生成熟后,唐英民身着瑶族服饰,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平台,为村里的一种农产品——红花生,举行了一场瑶族婚礼直播。连南瑶族的婚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把他们精心种植的庄稼带到市场上,我们就像娶我们的女儿一样高兴。”唐英民说,一个农业广播不仅推广了瑶族文化,还推广了当地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该村很快售出了3000多公斤花生,价格翻了一倍多。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平日,魏淑贵经常通过村里的高音喇叭、拍摄短片和深入田野向村民们传达惠农政策和“三农”知识。“很多人不能直接听政策,所以我会用当地话向他们解释。”

“他在谈论有用的知识,每个人都非常支持。”三寨村村民谢艳梅(音译)表示,村民们对魏淑贵很信任,并配合了村里的工作。最近,魏淑贵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宣传“农村振兴”、“三清、三拆、三改”,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丽的农村。在村里的号召下,每个人都自觉地捡起了路边的垃圾。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2018年,清远建立了“乡村新闻官”制度。“清远是个农业大城市。长期以来,党的理论政策“下乡”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到达农民手中,影响了农村文化传播和宣传的有效性。”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建军说。因此,清远希望打造一批地方“网红”农村新闻官为农村代言,打破城乡二元话语体系,打开城乡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米”。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目前,清远已聘请了575名村官,其中有村干部,有德高望重的乡贤,也有热心村务的年轻人。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入农村,生动地传达国家政策,讲述农村故事,展示农村特色,传播农业信息,传递思想、文明和文化,帮助农民致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文化信息“最后一米”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