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0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魏华|吉林报道

(本文发表在《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8期)

吉林省财政厅是此次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牵头单位。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吉林省承担农村黄金改革试点任务后,时任东北亚国际投资集团总裁的胡斌调任吉林省金融办主任,接管黄金改革工作。39岁的胡斌被称为省财政厅最年轻的厅长。他以前的经验是在金融系统。他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担任多个职务,并担任吉林银行副行长。他年轻,充满改革热情,具有优秀的职业能力。他被认为是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合适人选。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新任领导胡斌的首要任务是起草《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当年,胡斌率领代表团到政府各部门、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交流意见,并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到吉林省财政厅讨论细则。

《实施方案》出台后,胡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坦言,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金融体系,还取决于将所有力量团结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中国经济周刊》: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提出要建立一个多学科、全功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在你的理解中,吉林省农村地区理想而实用的金融机构体系应该是什么?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现状如何?

胡斌: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金融完全脱离了现代金融体系。只有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现代金融才能介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一个普遍受益和平等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该体系应具有供给充足、市场健全、主体多元化、产品丰富、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等鲜明特征。

长期以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强化金融激励,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总体而言,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仍然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支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家批准吉林省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全面弥补短板,抓住机遇,超越和深化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的体制改革。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两权抵押问题:资产定价难、处置难、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中国经济周刊》:近几年来,吉林省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您认为在当前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内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胡斌:从长远来看,吉林省农村物权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草原权和水权。据初步统计,全省注册耕地面积约1亿亩,林地面积930万公顷,还有大量的水面、草地、宅基地等房地产资源。以土地经营权融资为例,按玉米种植净收入计算,约为每亩1000元,吉林省耕地总年收入约为1000亿元。如果三分之一的耕地用作口粮田,三分之二的未来收入,即700亿元,用于担保贷款,如果金融机构以70%的利率发放贷款,农民每年可以筹集约490亿元,如果以三至五年的收入作为担保,可以筹集1470亿至2450亿元。仅土地产权融资上限就接近吉林省目前5324亿元农业贷款的一半。如果加上林地、水面、草地、宅基地、畜禽产品的物权融资潜力,融资规模就更可观了。据测算,目前吉林省农村房地产资产存量及其未来收益的资本化率(信贷规模/资产现值)平均不到5%,这意味着巨大的房地产融资潜力。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然而,挑战也客观存在。主要挑战包括:一是难以综合利用农村物权登记信息。农村物权覆盖面广、种类多,登记机关分散,增加了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的成本控制、效率提高和风险防控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能够登记农村物权的直接登记机关主要集中在县域,而个人登记机关集中在乡镇。各地各部门对农村物权登记的管理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这与金融产品的规范化发展相冲突。二是物权融资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待完善。以土地收益担保贷款为例,一些县(市)政府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但在协调和整合地方资源方面力度不够。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待提高。目前,农业合作联盟和邮政储蓄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机构。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网点数量少、经营收入低、成本高,参与度低。第三,房地产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部分地区的房地产融资公司存在人力不足、业务能力弱、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得金融服务难以辐射到偏远农村。农村物权流转交易市场不发达,受区域保护和信息化水平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农村物权无法跨区域交易,难以实现。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激活资源要素的一种重要形式,两权抵押目前进展如何?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证?

胡斌:吉林省作为国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重要试点地区,15个县(市、区)分别参与了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从省内和省外的情况可以看出,两权抵押贷款在试点市县已经扫清了法律障碍,但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定价难、违约后资产处置难、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在土地流转交易制度和信用制度尚不成熟的阶段,吉林省自行开发的土地收益担保贷款作为一种过渡性产品,是两权抵押贷款实践中的一种重要运作模式。

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发展公司的信贷增级和风险管理作用,充分发挥省级农业贷款循环担保基金的风险缓释作用。在两种贷款业务重合的地区,修订土地收益担保贷款和两权抵押贷款合并试点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推进土地收益担保贷款和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衔接。二是建设三大支柱平台和两个综合市场,即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物权登记信息采集平台、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和农村信用综合批发市场。通过三大支柱平台与两大综合市场的合作运作,探索解决了“三农”在江湖上没有水喝的问题,缓解了农业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丰富了农业主体的信用增级手段,降低了农业主体的融资成本。第三,继续稳步扩大土地收益担保贷款试点覆盖的领域和领域。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土地储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的农地信托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尽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但仍由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很少。你认为,未来农村土地金融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效应,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胡斌:近年来,农地信托的出现对土地流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经过几年的运行,农地信托模式逐渐暴露出资金短缺、农民后续保护困难等问题。经过前期大量的调查和论证,我们认为土地银行是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新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这对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地经营权的资本化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今年吉林省将启动土地储备试点。土地银行试点的核心业务是成立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土地银行,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优化土地资产管理,解决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本和农民身份转变的瓶颈问题。

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8期封面

推荐阅读: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吉林的国家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的版权作品必须经过授权,重印时必须注明出处。违反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访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努力建设普惠君等农村金融体系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