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合肥4月18日电:皖南的“金叶”植根于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个地理区域

新华社记者王菲

清明节过后,绿茶之乡郎溪迎来了繁忙的采茶季节。

在郎溪碧桥镇的茶博园里,1000多亩高品质的黄葵茶在阳光下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记者看到,数百名采茶工人在茶园里保持一定距离,采摘和装载篮子,新鲜的茶叶不断被送到离茶园不远的清洁生产车间。标准化取代了传统的“经验茶”,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天可生产2000公斤优质黄葵茶。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在茶园里采茶,秤一放就收钱,有一些小存款,不吃不穿,日子过得很好。”郎溪县洪诗村的吴兴发虽然已经60多岁了,却一点也不想闲着。贫困家庭的帽子被摘掉了,人们更加忙碌,更加精力充沛。

与此同时,在800英里外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三年前郎溪县捐赠的100多万株黄葵茶苗,作为郎溪结对扶贫的“使者”,如今已经开了枝散了叶。

在岳西县山水间合作社社长王看来,小黄葵茶是脱贫致富的“金叶”。

“今年,基地里的400亩黄葵茶长得很好。绿茶在春天生产,红茶在夏天和秋天生产,这使100多个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王说的茶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其好处是传统绿茶的几倍。目前,他正在进行有机认证,为下一步出口高端红茶做准备。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我们是一个多山的县,有不同的温度、土壤条件和郎溪县。三年前,茶苗刚落时,大家还有点担心,怕长不好。”王对说道。

令王感动的是,郎溪县不仅派出了茶苗,还专门派了技术骨干到基地。从提高茶苗成活率到冬季防冻,技术人员给予了特别指导。“郎溪的技术人员经常来茶园。在疫情爆发期间,他们仍然很担心,并通过手机与我们保持联系。”王对说道。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黄葵开红花,郎悦是一家人."岳西人有句谚语。如今,郎溪的黄葵茶遍布岳西的湘场、菖蒲、古坊、头陀等乡镇,吸纳了近千名老区从业人员。

财政支持、产业扶贫、人才交流...一小块茶叶见证了两地的友谊。

“岳西县率先在全省脱贫脱帽,这是与郎溪的艰苦奋斗分不开的。”岳西县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胡鹤庆激动地说。

如今,粤西通过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每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带动茶叶等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给郎溪茶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启示。

郎溪县大瑶山阳信谷,一望无际的金茶延绵在山间,阳信阁、木屋、茶馆、五彩骑道、茶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净红出洞之地。“岳西的休闲农业值得学习。疫情过后,医疗保健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依托金茶标准化种植基地,开辟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更多贫困家庭共同建设小康社会。”大佛山养心谷负责人王立胜充满信心。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因为有了茶,王在郎溪的“朋友圈”一直在扩大。

看到公司挑选的黄葵茶苗在王世贞的基础上长势良好,黄葵茶公司的负责人戴世全有了新的想法。“我们正在延伸黄葵茶产业链,开发茶叶和提取等新产品,岳西的高山条件适合生产高品质的有机茶。下一步是考虑合作扩大岳西的种植基地。”

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郎溪县委书记彭希源表示,县际合作和互助为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农村振兴开辟了广阔的空空间。在红色的土地上,一片茶叶的“爱”仍在书写...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皖南“金叶”扎根大别山——一片茶叶的两地缘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