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5字,读完约7分钟

每个企业或多或少都有“无形成本”。这种从视角上界定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视野内的成本,即在企业管理者的眼中,但限于习惯、概念或能力,“视而不见”而无法控制的成本;一是视野之外的成本,这正是企业管理者所不知道的成本。它看不见,也无法控制。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大部分“无形成本”都属于这种知识之外的成本。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视野中的“无形成本”

这种成本可以举三个例子,其表现形式、存在原因和控制方法将分别阐述。

第一例发生在一家种植企业。这是一个小企业。老板投资300万元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块地种蘑菇,并在附近开了一家“蘑菇宴”餐厅。蘑菇从采摘到超市需要一个“去根”过程。在加工车间里,我看到一个工人拿着剪刀,眼睛几乎闭着,从篮子里拿起蘑菇,迅速地把根部切掉——地上有一堆切好的蘑菇根部,确切地说是一堆蘑菇。我迅速拿起工人手中的剪刀,给她看“根剪刀一定要连在蘑菇上。”这位坚称成本控制没有问题的老板说:“葛先生,如果你不提醒我们,我们真的看不出来。”我们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我相信,作者的这一论证,将结束这一企业的“根”损失,控制这一“无形成本”。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这个案例表明,在中国种植的确有平时没人能看到的成本。这与企业的习惯有关。一旦开始形成工作习惯,这些成本就会被忽略。要找到这些成本,你还需要使用“原始眼球”,这与校对手稿的原因相同。如果你读错了你没有看很多遍的单词,你可以通过改变“原始眼球”——也就是说,借助外部大脑——一下子看到所有的单词。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第二起案件发生在一家加工企业。这是一家生产肉鸡的大型国有企业。卖全的,也卖分装——所谓分装,就是把鸡分成头、颈、鸡翅、鸡腿、鸡胸肉、鸡架等。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这也是一项企业调查。当我去他们的包装车间时,我在装配线上看到了“白色战士”。他用手举起刀,熟练地将整只鸡分割成不同的产品。作者了解到,虽然工人是技术工人,但没有规定工人应该在哪里切刀。也许正是这种刻板的“熟练”和高效率增加了他们的损失。为了规范起见,笔者建议该企业制定一个鸡肉分装操作标准,要求分装的每一部分都要切割,要具体清晰,切割要准确。对于价格较高的零件,我们不应“切得太多”,以免因市场细分而造成更多损失。将来,如果用机器包装会更完美——这是唯一的方法。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这个案例表明,中国的大型加工企业也有很多亏损或成本发生在他们眼皮底下,他们并不知道,这也是由企业的习惯造成的。

第三个案例发生在一家销售企业。这是一家在某个省上市的公司,在全省生产和分销商品,并拥有自己的车队。正是这支车队给企业带来了双倍的运输成本——因为去其他地方配送货物的卡车总是让空的汽车返程,过桥的费用和以前一样。当与企业谈论“推/推/赶”的问题时,很明显,他们患有“心脏病”,但他们对此无能为力——让一家上市公司改变行为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最后,作者提出了物流配送如此发达的建议,以至于我们可以计算运输外包的成本,看看哪一种是合适的。本科目应考虑所有因素,例如,除运输成本外,还应考虑涉税成本——外包费用的进项税可从增值税中扣除;只有当各种因素都考虑周全时,账目才能计算清楚,决策才能最准确,成本才能控制到位。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看不见的“无形成本”

视野之外的“无形成本”恰恰是知识之外的成本。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成本,更不用说节约了。作者还举了三个税收成本的例子。

第一个案例从合同开始。合同是商业交易的起点,但如何签订合同不仅取决于合同法,还取决于税法。例如,税法规定印花税应根据合同中的交易价格支付。那么在签合同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交易价格。许多企业在签订交易合同时往往会签订一个交易总额,比如100亿元,根据一年四季养成的工作习惯,然后合同必须按100亿元缴纳印花税。100亿元按13%的增值税税率折算为88.5亿元(不含税)和11.5亿元(不含税),印花税按88.5亿元缴纳,11.5亿元不依法缴纳。任何不在合同上签字的人都会增加一个无形的成本,即税收成本。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第二个例子是“低薪、高薪”,意思是“一件付两件”,这也是目前中国税收政策体系中存在的“节税空房”,可以依法节约税收成本。例如,增值税税率为6%的餐饮企业可以扣除13%的进项税,这是“两次以上”,也是典型的“低税抵高”。“低薪和高薪”节税空是中国现行税收制度“保留”的,是中国税收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策红利”。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好它来节约税收成本。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第三个案例是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科研的案例。财政资金不涉及增值税,但涉及企业所得税。但是,一些企业在处理这些财政科研经费时不愿意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一种损失。亏损的原因是,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如果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按100英镑征税,它们可以按175英镑抵消。例如,如果企业收到1 00万元的财政资金,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用100万元用于科研项目后,可抵扣企业所得税1 75万元,即使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也可获得112 500元[(1 75万-1 00万)×15%]的收益。如果你以前不交税,你将来就无法抵消税款。这种损失有点像“偷鸡不吃米”,但也属于企业的无形税收成本。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如何消除企业的“无形成本”?

要消除企业的“无形成本”,我们绝对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引人注目”只能来自于知道和做,以及长期的实践。

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实践,要求企业经营者按照以下三点来练习功夫: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知道”。由于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把“知识”放在“行动”之前,这意味着知识先于行动。要控制知识以外的成本,首先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学习行业中的先进做法。针对许多企业“不传授”自己的成本控制方法,甚至在参观现场时“看不到真相”的问题,笔者建议组织一个互利的“企业联盟”——“控股集团热身”,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行业性的,在联盟内部共享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这将推动中国企业在发展战略和策略上更上一层楼。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第二,做好工作。“知道”代表“做”。“知道”是否有效需要由你自己的企业来验证。作者是一名大学教师,现在他越来越觉得很多课堂知识实际上是无用的,这是一种古老的“本本主义”。也就是说,在企业咨询活动的实践中,笔者曾想将中央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嫁接到民营企业,但由于支付条件不同,无法嫁接,表现出知难而行。因此,注重“做”,而不是照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借鉴“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提升“知识”——这也是笔者想谈的第三点。

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第三,我们应该追求“提升”。“提升”意味着提升“知晓”。最成功的企业是在“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方面做得很好的企业;更好的企业也是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提升“知”的企业。这些企业将通过多年的实践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体系。一旦所有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就等于拥有了“核武器”;一旦其理论体系在整个行业或更大范围内发挥了创新或主导作用,就达到了“上升”的水平。然而,“世界上的大事必须在细节上做”,而“核武器”是由“一针一线”的细节锻造而成的。追求“提升”,取决于谁能控制那些“无形成本”。(中信经纬应用)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葛长银:企业如何控制“看不见的成本”?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