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昆明4月22日电:“孩子们再也不用学打猎了”——拉祜族女猎手告别了打猎
新华社记者庞明光、王安豪伟
"野猪离我20米远,我一枪就能把它放倒."
当她这么说的时候,29岁的娜丝手里拿着奶瓶,耐心地哄着一岁多的小儿子喝牛奶。
娜丝又瘦又小,耳朵上戴着一对闪亮的耳环,脚上穿着一双高跟鞋。很难想象她是个猎人。但是挂在墙上的一把亮闪闪的小刀似乎在向外人宣布,它的主人并没有说大话。
生活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拉祜族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在拉祜族语言中,“拉”的意思是老虎,“胡”的意思是烤肉,所以拉祜族也被称为“猎虎民族”。打猎通常是男人的事。那思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镇满洞村满板三队寨子里唯一的女猎手。
娜丝不记得她第一次打猎是什么时候。"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爬山."她说那时,她的父亲正在变老,她的姐姐因为高烧而残废。作为长女,养家成为她的责任。
“如果你不打猎,你就不会吃东西。”娜丝说,过去村民也种粮食,但刀耕火种的收获只够几个月,剩下的六个月只能靠政府发放救济粮或去山里打猎。
幸运的是,Nasi是一个天生的猎人。追踪猎物,用十字弓射箭,设置陷阱...她非常精通这些狩猎技巧。“很多男人都不如我。他们可能打不到我能打到的猎物。”说起她的狩猎技巧,娜丝非常自豪。
但是即使是最好的猎人也不总能得到一些东西。有时候,她几天都抓不到猎物,所以她不得不挖一些山药和野菜带回去喂家人。
“我不想再打猎了。”回忆起那些痛苦的日子,娜丝摇摇头。就像穿衣一样,她每年只有一两套衣服可以穿,没有鞋子,所以她只能赤脚在山里打猎。更让她害怕的是,她几次差点死在山里。
最危险的一次,她正在山上寻找猎物,突然她回头看见一只黑熊站在她面前。“我害怕得发抖。幸好它没有攻击我,转身就跑。”回忆起这次与黑熊的对抗,娜丝仍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
娜丝原本以为她会像她父亲一样,一辈子都喜欢在山里打猎和挖野菜,但是吹进布朗山的春风让她看到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2016年初,云南省发起了一场与贫困的艰苦斗争。那斯所在的满板三队,由于贫困率高、村民不识字、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被列为当地重点贫困村。
"这种顽疾仍然需要一位厉害的内科医生."勐海县曾向这个只有17户人家的拉祜族村派出4名常驻扶贫干部。这四位干部不仅会讲拉祜族语,而且是本单位的技术骨干,负责村里的种植、养殖、扫盲和修路。
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连育苗和施用化肥都不会的那斯种了18亩茶树。除了茶树之外,那的四个家庭去年种了4亩水稻,每年收获2000多公斤水稻。
“食物根本不能吃,你再也不用担心打碎食物了。”娜丝指着家里储藏的十几袋大米说。作为村文艺队的队长,在淡季,她会用手机看视频,学习跳舞,然后把视频教给村里的其他人。
曼班村三队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说,尽管纳西停止了打猎,但她仍然是村里一个能干的人。“她活着,不怕死,而且学文化最快。村里种的茶树是她管理得最好的!”
今年年初,云南正式宣布,拉祜族等九个“直通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全民族脱贫,历史上告别了绝对贫困。那斯所在的满班第三队已经摆脱了贫困。
“我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学打猎了。”娜丝说,她现在的梦想是希望茶树能快速成长。“我卖茶赚钱。我想买辆车开到街上。”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孩子再也不用学打猎了”——拉祜族女猎手告别狩猎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