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2字,读完约5分钟
从媒体领袖的角度来看,吴晓波频道的资本运营一直备受关注。
6月11日,浙江省证监局公布了杭州八九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九灵”)的辅导备案文件。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吴晓波、邵冰冰,合计持股26.68%;吴晓波为公司董事长,邵冰冰为公司总经理。
上市咨询协议已经签署
根据备案文件,今年6月,巴九龄与神湾宏远承销与保荐有限公司签订了《辅导协议》,聘请神湾宏远承销与保荐有限公司作为本次IPO及上市的辅导机构。咨询期大致从2020年6月到2020年11月。
巴九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品服务提供商,专注于泛金融领域知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其服务包括泛金融知识内容的输出、新业务培训和社区运营服务。
股权结构显示,吴晓波和邵冰冰直接持有公司1921.18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6.68%。安徽上市公司新华传媒持有1117.8万股,占15.53%。
近几年来,巴九龄针对文化消费供需双方的企业、企业管理者和新中产阶级,提出了“新中产阶级”、“新工匠”、“企业投资家”等社区概念。通过不断的内容研发和产品润色,为用户提供金融和商业领域的高质量内容,帮助用户形成并不断更新其金融和商业认知系统,使用户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发展。同时,巴九龄还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基础,打造“新工匠”、“企业投资家园”等互联网金融和商业社区,为社区参与者提供内容共享、社区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
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曾担任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他是一位著名的金融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大失败》、《三十年的动荡》、《一百年的衰落》和《两千年》。吴晓波还担任过格林兰控股公司的独立董事。
15亿销售全通教育失败
吴晓波和资本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五年多前。
2014年11月,万鑫传媒宣布已与杭州蓝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其股东签署股权收购意向书,并计划用约1.57亿元现金购买蓝狮向公司发行的新股及蓝狮老股东转让的股份。交易完成后,万信传媒将收购蓝狮45%的股权,成为后者的最大股东。
蓝狮投身万信传媒后,孵化出来的业务“吴晓波频道”被分拆,成为吴晓波讲述的一个新故事。
2014年7月,杭州八九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12月,吴晓波成为杭州八九岭的法定代表人,吴晓波、邵冰冰、曹国熊、万鑫传媒进入八九岭股东名册。
2019年3月,全通教育宣布计划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八九岭96%的股权。根据当时的计划,收购将通过发行新股来进行。交易完成后,全通教育的实际控制人陈、林的持股比例将从36.81%稀释至26.69%;吴晓波和其他国家将持有全通教育10.35%的股份。
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记者”和“最赚钱的财经作家”的吴晓波,在宣布收购全通教育的消息中,可以窥见巴九龄的盈利能力。
数据显示,巴九龄2018年收入2.3亿元,净利润7537万元,增长32.8%;同时,收入同比增长23.7%,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
然而,巴九龄与通识教育的婚姻在半年后以失败告终。
深圳证券交易所尖锐地询问了我
为什么巴九龄与通识教育的联姻失败了?
在终止重组的公告中,全通教育表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和标的资产的运作、重组政策的变化以及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的波动,双方未能就本次重组计划涉及的交易定价、业绩承诺和薪酬安排达成最终共识。经过与交易对手的认真研究和友好协商,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规划,并签署相关终止协议。
事实上,在全通教育宣布收购巴九龄的重组方案后,深交所的询证函很快就发出了,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媒体收购的风险。
调查涉及八个方面的28个问题。在全通教育宣布后不到一个小时,快节奏的监管充分提醒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质询的焦点是该交易是否是吴晓波个人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八九零的业务运作是否独立,吴晓波渠道知识产权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甚至直接问是否是一个“软糖”重组。
花钱买粉的行为曾经引起媒体的热烈讨论。据披露,2018年,吴晓波频道通过外部渠道新增公众号码用户417,400人,占新增公众号码用户总数的36.45%,占新增公众号码用户总数3,458,800人的12.07%。2018年,购买加粉服务的总账面成本约为40.02万元。
此外,根据当时的重组计划,交易完成后将成为全通教育第二大股东的吴晓波至少需要被约束五年:在任职期间和离开巴九龄后两年内不得从事相同或竞争的业务。可以说,吴晓波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吴晓波海峡和八九岭。这种主要基于个人知识产权的金融服务严重依赖于吴晓波个人及其原有团队,随之而来的持续流动性令人担忧。
吴晓波后来承认,这笔交易“压力很大”,但他也表示,“作为文创公司的董事长,他正在从事一项与投资相关的冒险活动,他的内心相当平静。”
事实上,媒体的资本梦想远不如巴九龄一家。
2018年,俞晔有限公司计划斥资38亿美元收购拥有981个微信公众账户的量子云公司;利奥股份宣布将以23.4亿元人民币收购苏州孟佳75%的股份,苏州主要经营微信公众账户。这是两个典型的“天价”收购,被外界认为明显高估。
然而,两家上市公司也收到了交易所的监管信。随后不久,汉冶股份和李奥股份相继宣布取消媒体的收购目标,微信公众账户的资本运营由升温转为降温。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中国最有钱记者”又谋上市,这次独立IPO!曾15亿卖身A股,交易所问询后黄了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