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3字,读完约8分钟
受疫情影响,消费类股跌至谷底,然后大幅反弹。截至6月24日,休闲服务业增长近17%,商业贸易增长14%,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增长超过13%,医药和生物产业增长约37%。 近日,长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吴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消费恢复已经开始,但境外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中国部分地区疫情再次回升。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下,消费很难完全恢复。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在短期受到刺激措施的影响,在中期取决于居民的购买力和可支配收入,在长期取决于技术升级和迭代。
释放内需的多种措施
在3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按照主体,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吴说,政府投资和公共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措施时,一般要权衡三个平衡:如何平衡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的比例,如何科学控制公共消费和政府自身消费,公共投资中生产投资和消费投资的比例合理吗?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的目标和任务,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战役的基础,用“六个保证”促进“六个稳定”。
"取消2020年gdp增长目标,更多关注底线思维."吴指出,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对效率有更直接的影响,而公共消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而后者更符合“六个保证”和扶贫目标。其次,公共消费比政府消费更有利于促进“六个保障”,更准确地促进社会公平。基于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各级政府确实要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要负向减少,其中非紧急非刚性支出要减少50%以上”,这说明政府强调贴近民生,促进公平公共消费,减少政府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提出建设“两个创新、一个重点”,既促进消费、造福民生,又调整结构、增强后劲,重点是“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在吴谨西看来,这些都是生产性投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旧住宅区改造支持旅游、家政、养老、儿童保健、大健康等生活服务业的恢复和发展,属于消费投资,都是有效投资的组成部分。
很难完全恢复消费
吴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中国政府公共消费占全社会总消费的30%,而居民消费占70%,因此居民消费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社会消费的大局。然而,在流行病正常化的预防和控制与消费者需求的释放之间存在着矛盾。国内流行病的反复和复杂的海外流行病使消费难以完全恢复。”
“一方面,疫情的防控增加了供给方的约束,再加上运输和物流带来的不便,疫情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尤其是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吴与记者进一步分析,但4月份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逐渐降低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水平,居民出行逐渐变得正常。自4月份以来,消费数据的同比降幅已明显收窄。目前,由于境外疫情在部分地区的输入和部分城市地区的二次疫情爆发,部分选择性消费和服务行业再次面临疫情重复爆发的挑战。
“另一方面,对于这两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这种流行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疫苗在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尚未完全普及。各种不确定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加深了居民对未来的担忧。出于预防的动机,居民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吴对说道。
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前5个月,本外币存款同比增长84.27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增长49.07万亿元和23万亿元。同时,前五个月居民短期贷款和消费贷款分别减少了1.57万亿元和4.7万亿元,居民在疫情下表现出报复性储蓄。
吴还表示,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增长迅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住宅行业的杠杆率为57.7%,比去年年底大幅上升1.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杠杆率。“在正常情况下,当收入没有显著增加时,债务比率和杠杆比率的增加可能会抑制家庭消费和社会生产。”
吴说,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0元,名义增长0.5%,实际下降3.9%。消费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居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支付抵押贷款或其他必要的费用。如果这些部分太大,就会挤掉居民的消费支出。今年一季度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较去年有所增加,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居民整体贷款负担较去年有所增加。在可支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居民减少了消费支出。此外,今年第一季度,股市的财富效应导致部分居民财富流入股市,居民消费额也相应下降。
网上新经济消费是市场的热点
在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等新形式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互联网加”经济多年来的发展,以及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先进布局,网络新经济保证了疫情期间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疫情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模式和营销模式,如远程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上购物和云中遛狗等。
吴说,网上消费已经从实物商品扩展到服务,消费模式和界限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商品直播等营销模式进一步挖掘了消费潜力,拓展了空的消费空间。由于疫情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消费模式。同时,新的消费模式使企业更加注重在线客户获取能力,在线流量带来传统业务的迭代和更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保证”消费升级
吴谨西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一个国家消费能力的提高在短期内受到刺激措施的影响,在中期内取决于居民的购买力和可支配收入,在长期内取决于技术升级和迭代。"
自今年年初以来,许多省和地区都发行了消费券来刺激当地消费。吴认为,这将有助于在短期内释放一些消费潜力。从中长期来看,居民消费依赖于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居民收入和居民获得可持续收入的能力。
吴指出,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4亿人的中等收入阶层。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扩大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群体,是发挥可持续消费发展动力的根本措施。切实增加居民劳动报酬收入,多渠道增加包括利息、租赁住房收入、股息红利收入在内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尽一切可能拓宽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渠道。政府应继续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民增收,增加贫困人口转移收入。吴告诉记者,目前值得大力提倡在各地开辟“地摊生意”和“夜市经济”,不是因为它们创造gdp,而是因为这些非正规经济可以为居民创造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可持续消费能力。
此外,中国消费的升级离不开技术迭代的支持。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网上消费,扩大了网上消费的广度;由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供应链和物流的兴起进一步增加了网上消费的深度;同时,网上支付的发展为消费升级提供了便利。"因此,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是消费升级的前提和保证."吴对说道。
2020年,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提出“两新一重”,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都从技术层面推动消费升级,技术迭代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升级的进程。此外,提高消费质量,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使产品更大更好。
吴还告诉记者,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乡村旅游,做好特色品牌的线上线下宣传。简而言之,为了确保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除了给居民钱花之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敢于花钱。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长城证券吴金铎:“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全面恢复存不确定性 但有弹性空间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