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71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南昌7月17日电:抗洪武器助抗洪

新华社记者吴昊、程迪、孙楠

6月以来,我国南方持续暴雨,累计降雨量大,覆盖面广,长江中下游河流水位暴涨。7月12日零时,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幸子站突破了1998年的最高水位。截至17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水位为21.97米,仍超出警戒线2.97米。鄱阳湖流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雷达海流计、大数据预警、红外无人飞行器搜索和营救被困人员……面对凶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战术”。越来越多的抗洪科技工具被运用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使得抢险更加科学高效。

救援:“智能+”的意思是加快突破和密封

7月13日23时08分,在张建文的驾驶下,最后一辆运土运石的卡车被倒进了缺口,哨声响起,红旗在江西省鄱阳县万桂路缺口处狩猎。经过83小时的持续战斗,127米宽的缺口被成功关闭。

7月3日以来,鄱阳县持续暴雨,长江流域水位迅速上升,多个站点连续超警戒。8日20时35分,鄱阳县鄱阳镇文贵路大堤决口,1.5万亩耕地和大堤内6个村庄被淹,近万人紧急转移。

危险是一种命令。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二工程局迅速动员了400多名应急人员,52个单位(套)配备了星夜援助,随着火箭军、武警和预备役部队的陆续增援,抗洪抢险战斗开始了。到达现场后,他们首先勘测现场条件,包括测量裂口宽度、水位和流速、地形等。,了解施工现场和交通状况,进而设计出封堵破口的应急预案。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为了尽快拿出救援计划,他们在现场测量中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其他仪器。机器测量的效率是人工测量的几十倍甚至更多,测量的精度也更高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二工程局副局长陈说。

在封闭缺口的83小时里,各种救援工具轮流出现。

在堵漏作业中,流速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水流太快,它会冲走投掷物。为了更好地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及时调整材料和抛掷速度,应急人员利用自动水位计、雷达海流计、无人机等设备对水流速度进行实时监控。

缺口堵住了现场,大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运送材料。抢险人员采用“护堤头、占压堤、水上分层碾压、抛填粘土托住空气”的机械化单向垂直封堵策略进行封堵作业。无人飞行器,“龙吸水”,动力船桥...许多抗洪救灾的工具已经投入到“战场”中。有了他们,无论战斗有多艰难,战士们都不会被打败。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预警:数字平台授权和公众意见判断

水位、雨、洪水...打开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山塘水库的水、雨基础信息数据库,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21座山塘水库和重点堤防的实时数据。

“过去,在堤防巡查时,需要依靠群众到现场查看,然后通过口述和笔记的方式反馈巡查情况,舆论判断的效率很低。”共青城市农业和农村水利局标准化项目部经理王家龙表示,目前,系统自动记录辖区内水情变化,并实时显示沿堤视频监控画面。一旦发现异常,管理员会及时上传带有文字描述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判断的效率。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各种“智能+”抗洪手段广泛应用于抗洪抢险,为高效调度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6月30日,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致妤在水利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水利部只需10-15分钟就能收集到全国12万个洪水报告站的水雨情信息,预报一次洪水运行只需几分钟。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记者在江西省气象局气象信息监测平台上看到,动态卫星云图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江西各地数千个地面气象站的数据在这里一分钟一分钟地采集。

通过人机交互获得的预警信息,结合雷达、卫星、地面气象站等数据,通过“平安江西”综合管理平台、扬声器、颤音等多种媒体即时发布。

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爱华介绍说,在7月6日至10日持续的区域性暴雨期间,他们向6个受灾区市的全网2113万用户发布了暴雨预报信息,向6个县的全网195万用户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提前组织大规模转移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大坝安全是防洪减灾的重点之一。只有及时发现危险情况,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

取出一卷卷黄色电缆,将数百个金属电极串在电缆上,放入大坝土壤中,然后用三个黄色盒子连接电缆接头,这样你就可以对大坝进行“ct”检查...自今年汛期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一直忙于抗洪抢险。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dsdt-1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透视”大坝结构,快速判断是否存在空孔、裂缝、松散土层组合、管涌、渗漏等隐患。,并有效预防和提前警告。”小组成员陈晖说:“防汛抗洪第一线的数字化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防汛逐渐成为主流。”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搜救:红外无人机“精确制导”寻找人

7月9日下午5时,吉安市峡江县消防救援队接到求救电话,6人被洪水围困。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和水位的上升,被困人员所在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孤岛”,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

12个小时,人机共同努力,一场“孤岛”救援冒险上演了。

在紧急情况下,当地政府派出了两个救援队去营救他们。然而,由于洪水淹没了道路,夜间视线受阻,救援队无法到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挥部逐渐与被困人员失去联系,情况变得越来越危险。

在关键时刻,红外无人飞行器成了搜救的“强兵”,深入“孤岛”探测被困人员的情况。同时,它提供了道路水信息,并为救援队提供了合理的前进路线。

凌晨4点,无人机证实所有被困人员安全。在红外无人机的引导下,当地救援人员紧急制定了救援计划和前进路线。10日上午5时36分,6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

防汛抗洪期间,配备可见光和红外双波段摄像机、大视场测绘相机、光学相机等不同传感器的无人机在空鄱阳湖区上空盘旋,为蓄滞洪区的灾情评估和论证提供科学支持。

“现在,湖区的堤防和抗洪抢险设施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抗洪。”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许伟明表示,高科技手段可以增强防汛抗洪能力,为抢险救灾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但要打赢这场“仗”,大家还是要坚守岗位,团结一致。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曹志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