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4字,读完约2分钟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还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金融、科技和人才流动等方面与中国全面脱钩。因此,我们不仅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更多的外资,而且要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
货币双流通是实体经济双流通的支柱。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和人民币海外流通是中国实体经济国际流通的重要保障和动力,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自全球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国内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利率和汇率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现在要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资本账户的双向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间窗口。
首先,必须协调和推动各种金融改革
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中国金融改革应遵循“先内后外”的顺序,即在开放资本账户前实现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否则将遭受严重的外部冲击;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的每一步都需要一个具体的资本账户开放步骤作为前提。”
2012年,盛松成等人首次明确提出金融改革的“协同推进理论”(盛松成等,“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协同推进”,《中国证券报》,2012年4月17日),主张每次金融改革都要“成熟推进”,互相创造条件。“秩序论”不适合中国国情。根本原因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利率和汇率的形成不是由套利基金决定的,而是分别取决于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和国际贸易条件。大国的货币政策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此外,金融改革的固定顺序也可能导致利率和汇率的超调,导致金融指标频繁波动,影响金融稳定。
从国际实践来看,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显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选择软钉住汇率制度(中国目前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被归类为软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继续增加,其比例从2008年的39.9%上升到2019年的46.4%,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比例从39.9%下降到34.4%。
表1imf成员国不同汇率制度的分布(%)(2008-2019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盛松成: 避免实体经济脱钩 当前是资本账户双向开放有利时机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