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德国波恩1月5日电(记者张荣典)中国改革友好奖章获得者格赫里希之子伯恩特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伯德·汤米
金牌、蓝丝带和红皮肤证书,这是格赫里希从中国带回给他的父亲威尔纳·格赫里希的另一个纪念。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国有企业聘请的第一位“外国厂长”格赫里希获得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伯恩特代表他已故的父亲接受了这个奖项。
1984年,64岁的退休工程师格赫里希到武汉柴油机厂当技术顾问,后来当了厂长。当时,“外国厂长”在中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伯恩特把这枚奖章放在客厅里他父亲的半身铜像前,旁边还有格赫里希在中国服役时获得的证书和奖励以及中国朋友赠送的纪念品。与今晚相比,伯恩特感受到了中国面貌的巨大变化。
“这一刻令人感动。我从没想过我的家人能参与这一历史进程。”伯恩特5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格赫里希的照片被展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大屏幕上,他的事迹被宣读。
伯恩特仍然记得他父亲告诉家人他要去武汉。“我们每个人都为他感到尴尬。中国遥远而陌生。我不知道他会怎么样。”
伯恩特回忆说,当他父亲提到武汉那些年时,主要是关于工作和生产。他在跑车里注重劳动纪律和产品质量,对工厂的经理们大发脾气。我父亲曾经为吴柴写了一份26万字的建议书,打破平均主义,用劳动强度和专业技能支付岗位工资。在当时中国的保守环境下,允许一个德国人来领导工厂管理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
伯恩特说,他的父亲也提到了当时艰难的生活条件。在吴才,他的宿舍没有暖气,窗户里全是工厂废料。“看看今天的武汉,城市在扩张,城市干净整洁,比柏林干净,这种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格赫里希在吴柴当了两年厂长,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被称为“质量先生”。吴柴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能够化亏为盈,产品销往东南亚许多国家。格赫里希于2003年去世。为了纪念格赫里希,武汉市于2005年在武汉和杜伊斯堡竖立了格赫里希的半身铜像。
在伯恩特看来,他父亲在吴柴的经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中国企业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伯恩特说,中国人总是提到向德国学习先进经验。今天,轮到德国向中国学习了。“与我们两国的铁路系统相比,你们的速度很快,而且我们有更多的故障和延误。”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当谈到中国领导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时,伯恩特说,在全球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改革可以使国家不断进步,开放可以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双赢机会。”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专访:“改革开放让中国改变面貌”——访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格里希之子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