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05字,读完约14分钟

一个

1936年的一个冬夜,上海国际饭店举办了一场小型时装秀。

舞台上有两个模特,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伴随着阵阵掌声和音乐,模特在来宾中走来走去,以优雅的姿势展示了一件奢华的衣服。在观众中,有受邀的媒体记者和穿着名牌的显要人物。两位30岁以下的女性观众是这场时装秀的组织者,也是所有观众的焦点:张晶莹和黛西。两个人懒洋洋的躺在旁边的沙发上,用流利而纯正的英语交流,指尖捏着香烟,不时的啜饮咖啡。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这场时装秀可能是当时最前卫的时尚活动。这些衣服是由两个组织者设计的,价格相当昂贵。一个大概在50元到80元之间。如果是用外国材料做的,价格甚至会达到100元左右。当时,茅盾属于中产阶级,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月薪只有100元左右。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设计如此昂贵服装的原因是当时上海上流贵族家庭的两场时装秀的组织者。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晶莹,是孙中山革命钱包张静江最小的儿子和女儿。黛西是当时著名的永安百货公司的第四夫人。

黛西的父亲郭彪是永安百货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早年在澳大利亚开了一家水果店,赚了很多钱。然而,由于当时澳大利亚日益严重的排华情绪和孙中山先生回国主持造币厂的邀请,他决定回国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上海当时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开百货商店是满足中产阶级消费的最佳模式。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这是一家与传统专卖店完全不同的大型零售店,其特点是以固定价格销售,不讨价还价,现金买卖,通过广告和橱窗展示吸引顾客,允许顾客自由进出,如果不满意可以退货。

在澳大利亚发了财的郭兄弟和他们的搭档马英标见证了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在澳大利亚的兴起。他们专门去观察和研究,并决定把它介绍给中国。他们首先将这种零售模式引入香港,分别开设了香港永安百货和石现百货,后来都在广州开设了分店。上海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兴起后,他们来到上海发展。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1917年,马英标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百货商店,随后郭兄弟在1918年开了永安百货商店。后来,石现的高级职员黄焕南和刘锡基离职,于1926年在上海开了新新百货。大新百货公司于1936年出现在上海。创始人蔡星和蔡畅兄弟早年也从石现港分店学到了百货公司管理的秘诀。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从那以后,上海形成了四大知名企业,从百货商店的设计和建设,到销售的产品,到新的营销方式,竞争激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消费潮流。

黛西和她的家人是当时上海时尚消费模式的创始人之一。

在民国的许多作品中,上海总是有两张面孔,一张是李欧梵笔下的充满光、热、电、霓虹灯、歌舞的现代上海,另一张是鲁笔下的霓虹灯外的上海,由黄包车、粪工、缝纫女工、低矮的棚户区和拥挤的小巷组成。

两张真实的脸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老上海。

由舞厅、顶楼酒吧、咖啡馆、餐馆、酒店和游乐园组成的上海四大百货商店,以及由黛西、张晶莹和其他上海女士及其朋友组成的上层社会,无疑是现代上海的一部分,也是上海消费时尚的引领者。在连玲玲的《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店与上海城市文化的进步》一书中,这四家百货店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性的最好写照,以消费的形式展示了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以展示商品为例,与传统商店不同,新的百货商店与过去认为好家庭隐藏徐若的想法相反,热衷于在街上设置透明玻璃窗来展示新商品,并试图将商店的影响扩大到商店之外。例如,黛西的永安百货商店在走廊的四周和两边有40个窗户,每个月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季节重新布置一次。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对于许多仍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先进的城市消费趋势就像童话中的天堂,充满了巨大的诱惑。1930年,《申报》刊登了一段很有时代感的话:一个丈夫走进新装修的店铺,让店员帮他暂时把沿街橱窗里的时装拿下来,因为他和妻子过会儿会路过这家店铺。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在买买买的消费习惯和大众的幽默自嘲驱散消费焦虑作为一种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此时才在现代上海开始。

这些窗户也为整个城市的街景增添了许多色彩,使城市的街道成为一种景观,成为许多学校毕业旅行的旅游景点,成为上海导游推荐的旅游景点。

除了外表,走进这些美丽时尚的百货商店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里面有各种珍贵的衣服、电器、家具和日用品,同时也是一个现代的声学和光电世界。

大新百货大楼是第一个安装冷暖空气管道的建筑。后来,新新百货花了20万美元安装从美国进口的空调,让顾客能有冬暖夏凉的购物体验。大型百货商店也是最先使用电梯的地方。在石现和永安开放之初,安装了电梯将乘客运送到屋顶操场。顾客乘车要花20美分,就像买地铁票一样。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1936年,大新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自动扶梯,这不仅在中国领先,而且在亚洲首屈一指。这部自动扶梯吸引了大量好奇的顾客。许多人带着家人来到百货商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参观和体验这种新事物,所以自动扶梯成了商店里的一个景点。为了控制人流,这家百货公司以40美分的价格出售门票,这是上海世博会门票的两倍。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当然,作为现代性的最好写照,四大百货公司远不止是漂亮的外观和音响以及光电设备,更重要的是,它们引领着现代消费理念,培育着新的生活方式。

当时,永安公司大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张由霓虹灯组成的英文标语牌:顾客万岁!翻译成中文意味着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是永安公司第一代创始人设定的公司价值观。对于今天的经营者来说,这个想法并不陌生,他们习惯于顾客就是上帝的观点,但是对于许多柜台仍然比他们的头高的传统商店和中国人来说,这个想法是相当超前的,因为他们的整个社会仍然处于物质紧缩之中。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在这一理念下,顾客的购物体验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人们不仅可以在透明柜台前随意选择产品,还可以尝试、聆听和尝试。服务员耐心地陪伴顾客,不厌其烦地为顾客挑选产品,回答各种询问。当然,顾客也可以自由参观,没有任何购买的压力。当时,永安公司的创始人认为,得罪一个客户就意味着赶走十个客户,好好地接待一个客户,也就是吸引十个或一百个客户。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黛西的表弟郭,永安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是一个商业天才。为了改善顾客体验,她创造性地雇佣了许多年龄在18到20岁之间的女性店员。百货公司雇佣了女店员,并创造了属于自己公司的明星店员,所以许多优秀的女店员都有袜子女王、牛奶袋美女等名字。最著名的是永安公司引进康克林钢笔时创造的康克林女孩。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在电影明星崛起之前,这些明星店员是真正受欢迎的明星。他们经常访问主要时尚杂志的封面,并接受记者的后续访问。甚至他们的私事也被公众津津乐道,这形成了最早的明星八卦。他们也是有钱男孩和兄弟的目标。最著名的康克林女孩是谭,她是上海最后一位名人张的生母。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如今,雇佣女性店员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无情的消费。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无意中促进了妇女的独立,增加了她们谋生的途径。

此外,最令人惊讶的是,永安百货还推出了一种信用卡购物存折,主要是分发给外国人的。它的功能是平时购物时延期付款,然后在一定时间积累后一起结算。

郭上台后,将这一战略延伸到普通客户,以锁定更多客户。许多人以成为永安百货的存折用户为荣,因为它象征着强大的消费能力。

所有这些都很难描述。正如学者连玲玲所说,上海百货商店的这些特点的确是现代性的最好写照。

自1918年永安百货商店开业以来,其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到1931年,永安百货公司的销售收入增加了14倍。一方面,它证明了百货公司引入的一系列现代消费手段和理念吸引了大量顾客;另一方面,这也证明了上海当时确实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当然,黛西的家庭属于最富有的阶层,也是当时上海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

黛西沉浸在蜜罐里,对食物和衣服毫不担心。她父亲把她送到上海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子学校,那是宋庆龄和宋美龄的母校。这所学校正在用英语教学。不仅有当时最受欢迎的美国小说,如《波利亚纳》,还有英文版的《资本论》。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在同学们的建议下,黛西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郭婉莹,以作家谢婉莹(冰心)的名字命名。

1949年5月26日,郭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永安新厦15楼的办公室里。一大早,他听到窗外有动静,于是他穿好衣服,向窗外望去,发现街上一排排士兵坐在地上,手里拿着枪,穿着灰色制服。

这些士兵是第一批入侵上海的解放军。为了不惊动市民,部队严格按照规定在南京东路悄悄扎营。下着毛毛雨,五月的上海夜晚仍然有点凉爽。从浙江路的交叉口到西藏路的交叉口,500多米的冰冷水泥路上挤满了穿着单薄衣服的解放军士兵,其中许多人是上海的本地士兵。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与此同时,永安公司几名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的地下党员,从大楼的棉花柜台里拿出一块红布,让缝纫室的裁缝金永明制作一面新红旗,由四名年轻士兵插在大楼的叶韵馆顶上。

举起上海解放第一面红旗的永安百货公司,在历史上名垂青史。这也标志着代表老上海时尚消费的百货行业及其背后的消费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统治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许多中产阶级选择逃离上海。郭家的大多数人也去了香港。负责永安百货的郭拒绝了家人的建议,选择留在上海。黛西和她的丈夫在大陆有稳定的事业,像她的表妹一样,他们选择留下来。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郭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刚刚入城的解放军作风优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包括永安在内的四大百货公司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它们被称为空.四大百货公司以这些百货商店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也面临着被人唾弃的命运。这些百货公司最初的市场定位是中高端市场,但此时上海的富商、官僚买办和大地主基本上已经逃之夭夭,奢侈品和高档日用品销售惨淡。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新制度建立后,一些消费者只承认国有商品,而不承认私人商品。百货商店的经营正处于日益严重的困境。

1955年,公私合作是大势所趋。今年秋天,郭终于下定决心,要对公私合营的工会主席说:我们要为百货业的第一个公私合营而奋斗。

由此,民族商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各种曾经被百货公司培养的时尚消费观念被放入冰柜中再次冷冻。在消费社会面前,人们再次倡导节俭、简单和团结。街上人们穿的单一色调的衣服使穿华丽的衣服成为一种罪过。

1955年,黛西和她的丈夫吴玉香创办的公司也实行了公私合营。他们俩都主动降低了工资,融入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黛西在家过圣诞节时会偷偷穿美国玻璃丝袜,但在外面,过去所有的裙子和漂亮的旗袍都过时了,所以她不得不穿简单的人的衣服。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1966年9月,固定利率到期后,永安公司与郭嘉无关,成为一家完全国有的商店。1969年,这家百货公司改名为一个单调的数字:上海第十百货公司,1988年,它又改名为上海华联百货公司。其他百货商店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

1958年,黛西的丈夫在狱中去世,黛西的家人生活在炼狱中。这位前上海小姐背负着丈夫拖欠的14万英镑,被送到农场去挖池塘、养鸭和打扫厕所。一个三口之家被迫挤进顶楼,在那里晚上可以看到星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证。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这种艰难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曾经与这位大小姐有关的一切,如汽车、房子、咖啡、旗袍和香烟,似乎都做了一个梦,当她醒来时就消失了。

1990年,80岁的黛西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一家咖啡馆遇见了老同学张晶莹,他已经离开很久了。两位老人喝着熟悉的咖啡,谈论着充满怀旧之情的过去。上海解放前夕,张小姐随家人离开大陆来到美国定居,而黛西坚持要留下。从那以后,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生活。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聊天中,张小姐向黛西简要介绍了她们两人举办的金妮时尚沙龙,其中包括一封由男性顾客写的感谢信,感谢她们让自己的妻子变得美丽。

这时,黛西的脸布满皱纹,头发花白,由于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她的双手已经变形。改革开放后,她被调到一所业余大学教英语,一直住在上海的一套普通的民用套房里,直到1998年去世。

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人出于好奇来拜访这位上海社交名流,包括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他基本上拒绝了。她不愿回忆过去的痛苦,更不用说用自己的选择来反映别人的幸福,但她声明自己并不后悔留在大陆。

来看她的人给她带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满大厅都是,她从来不费心去打开它们。别人送她的钱可能是出于同情,但曾经很富有的郭嘉思小姐皱着眉头,惊讶地问游客:为什么人们现在这么喜欢钱?金钱无处不在。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消费文化再次繁荣起来,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再次复苏。

黛西去世的那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南京路建成步行街。街道两旁成排的商店已经恢复了过去的兴奋,充满消费主义现代欲望的人群就像日夜不息的河流。

2005年4月,永安百货旧名被重新使用。这表明以它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时代似乎已经走出了冰柜,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曾经倡导的透支消费、休闲消费和奢侈消费已经成为当今市场潮流中人们的普遍消费习惯。

相对崛起的高层建筑,永安百货,曾经处于消费的前沿,早已失去了现在的风格。随着在线电子商务和廉价超市的兴起,这些老百货商店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如今,人们经常以怀旧的方式提及它们,比如把它们当作消费文化的博物馆。

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永安百货大楼的叶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它升起了上海的第一面红旗。2018年11月24日,该建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今年也恰好是它的100周年纪念日。

在过去的100年里,消费文化起起落落,有时像一头猛兽,有时像一颗诱人的糖果,让人想停下来。在这种爱恨交织和反复抛弃的背后,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都被反复粉碎,但从未消失。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上海永安百货:一段消费史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