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成都2月2日电:让民族地区的学生赶上教育“快车”——四川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新华社记者吴晓鹰
秦,一个三年级的藏族学生,正期待着每周的计算机课。对于家里没有电脑的人来说,他在课堂上学的电脑绘图特别有趣。秦就读的阿坝州九寨沟县白河乡中心小学,位于海拔1500多米的山麓,是阿坝州一个相对偏远的教学点。
走进这所只有不到100名学生的学校,最直观的感觉是这里的硬件教学条件并不比内地城市差。这座4层的教学楼配有内科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和钢琴室,每个教室都配有空音调和多媒体设备。
“三年前,这些是不可用的。”该校副校长吴南伟表示,2016年,政府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配有先进教学设备的新校舍。学校还与九寨沟县第四小学配对。这两所学校每个月都交换老师学习。
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仍有许多学校像白河乡中心小学一样实现了现代化和规范化。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四川坚持“补短处”、“打底层”,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7年,中央政府和四川省先后实施了“细化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扶贫工程”等项目,累计投资130多亿元。
目前,包括九寨沟县在内的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中,有33个县(市)已经通过了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解决“无”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即没有危房、没有教室、没有木桌椅。
社会发展水平低、教育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育质量,赶上内地先进的教育水平?通过信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实现“角落超车”成为可能。
在率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从2014年开始,州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进行甘孜智慧教育建设,建立了州县校三级云平台。全州“校对校沟通”和“班对班沟通”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95%。在“智能云”的帮助下,国家中小学校开展“一天一小时”等教师教研培训活动,“远端”学校和“前端”学校共用一个教室,名师异地。
在康定中学,200多公里外的高中网络班和“一线”名校——成都七中的师生实现了课、作业、考试和备课的同步进行。康定中学校长陈军表示,在跟上成都七中的过程中,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通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甘孜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2016年到2018年,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教育质量的提高让家长们放心了。过去,一些有条件的家庭经常把他们的孩子送到mainland China的学校,但是现在许多高质量的学生回到国家。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化也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师生受益。据报道,该州的高中利用成都七中的资源,初中利用成都石狮中学的资源开展远程直播和录音教学,并与这些学校建立支持机制,依靠省内资源帮助当地教师快速成长。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长胡正华说,几年前学生的平均成绩只有40多分,现在已经上升到70多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师生满意度越来越高。
“短期减贫取决于工业和长期教育。教育是阻止贫穷代代相传的基本政策。”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表示,政府已经实施了“十五”免费计划、教育信息化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有能力读书、努力学习,“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开始显现。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让民族地区学子搭上教育“快车”——四川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