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7字,读完约1分钟
在年报季,我又听到了“打雷”。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爆出数百亿元的“业绩惊雷”,令许多渴望进入年报市场的投资者大跌眼镜。
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元旦前后,数十家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资产减值“卸下包袱”。这些公司宣布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甚至一百亿元不等。例如,中银国际于2019年12月23日宣布,2015年因合并导致的商誉减值约为10亿至13亿元人民币。在公告的当天,中英互联的开通被一个词所限制。
商誉减值只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财务技术”,如收入的提前或延迟确认。然而,大额减值准备将直接带来“业绩惊雷”。
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业绩惊雷”的公司往往通过“财务手段”来清除“业绩风险”,从而带来“业绩底部”。
但事实上,“成就的底部”和“金融沐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前者类似于美丽和寒冷,而后者总是丑陋的。
投资者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在经历“金融大浴场”后,能否带来业务的内生增长?如果你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营业务来发展,而是继续讲故事和讲概念,买它就是买一个随时会把你炸飞的“雷”。
绅士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对于那些商誉高、存款多、贷款多但无法证明自己的上市公司来说,最好是置身事外。
这本杂志的编辑部
2020年1月11日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谨防财务“洗澡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