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汽车离开4s店前发现发动机漏油,梅赛德斯-奔驰女车主坐在引擎盖上喊“商店欺负”的视频点燃了舆论场。近日来,媒体和网民在放大镜下对相关企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和“犯罪记录”进行了逐一检查。根据最新消息,维护自身权益的女车主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和解,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最令人尴尬的是,整件事为何经历了一个由“合理”到“不合理”的戏剧性转折,“协商解决”的原意最终变成了“按劳分配”的无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称,没有这样的大惊小怪,就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虽然这种说法是狭隘的,但它也反映了现实中许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本高的现实困境。

权利的有效维护必然要谈成本,如果得不偿失,人们会被视为害怕道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维权成本过高的情况。例如,在电子商务、小规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日常消费领域,由于与聘请律师和上法庭的成本相比,消费金额不值一提,许多人只能承认自己运气不好,忍气吞声。又如,面对一些大公司的“大店欺软怕硬”,企业在资源和知识方面比消费者具有压倒性优势,消费者不仅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心理上处于弱势。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如果维护权利的成本居高不下,反过来又会侵蚀社会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本来,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以契约精神为基础的,而商业社会有效运行的润滑剂是诚信意识。然而,它们不是空.生产的如果一方违反合同和诚信,并从中受益,平衡的天平就会被打破。一方面,维护权利的高成本意味着消费者很难捍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企业不能害怕消费者的权利保护。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最近,由于梅赛德斯-奔驰的维权事件,很多人开始讨论“柠檬市场效应”。“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有“次品”或“无用之物”的意思,所以“柠檬市场”也指“次品市场”。美国经济学家乔治·艾克尔·罗夫因其对“柠檬市场”的研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这种“柠檬市场效应”仅仅是因为“卖比买好”。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方试图降低出价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损失并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将导致真正的、公正的产品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最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坏钱抵消了好钱,但市场上却充斥着次品。”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然而,如果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更倾向于保护弱势消费者,例如,在不附加许多限制的情况下更容易退货和换货,那么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自然会更强,因此没有必要首先考虑规避自身风险。由此可见,除非权利在消费领域受到严格的法治约束,否则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市场萎缩。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为了降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成本,有必要从司法和监管两个方面入手。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司法不公、监管部门不作为、行动迟缓等现象。如果公信力不强,很容易迫使消费者权益保护走上“信访不守法”的怪圈。但是,由于法治的不断进步,与过去相比,我们在社会诚信和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领域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例如,在司法中,正式的救济渠道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但近年来,从简化审判程序到发展多种纠纷解决机制,目的是直接减轻消费者的诉讼负担。然而,司法机关和监管部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合理的权利保护不得不求助于“按劳分配”,这是法治不断完善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遗憾,但也暴露出目前亟待弥补的不足。只有经济高效地维权,才能更好地调动人们维权的积极性,社会的法治才能更加成熟,诚信才能更加完善。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人民日报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的维权成本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