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0字,读完约2分钟
中央台新闻(新闻网):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深处,有一个敦煌莫高窟,它是文化的瑰宝,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灿烂的文明。几千年后,莫高窟历经千辛万苦,但敦煌研究院几代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却扎根于沙漠,守护着珍宝,这使得莫高窟依然在戈壁上熠熠生辉。
这里有735个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件彩色雕塑。今天,当人们走进莫高窟,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文化遗址的魅力,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其中。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气候和人为破坏,莫高窟处于毁灭的边缘。
1944年,在法国留学的艺术家常书鸿带领第一代莫高窟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院,随后一批有志青年跟随其后,开始对莫高窟进行了几代人的保护和修复。李运合于1956年来到敦煌。当时院长常书鸿称他为小李。现在他87岁了,仍然坚持64年前张院长交给他的修复文物的任务。这些敦煌守卫者化冰饮水,赤手空拳清除莫高窟内堆积的泥沙,为莫高窟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25岁的范进士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1998年,年近60岁的范进士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由于加速风化和游客激增,莫高窟的保护再次陷入危机。
面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范进士多次呼吁,并带领团队收集资料、工程信息,沉浸在数字化的方式中。12年来,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建在戈壁上,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了解莫高窟,缩短游客在石窟的停留时间。
现在,82岁的范进士仍然在山洞和书桌之间生活和工作。2018年和2019年,范进士分别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全国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受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常书鸿、、范进士的启发,70年来,一批批青年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敦煌,长住在沙漠里。今天,敦煌研究院已经从成立之初的18人发展到1463人。在他们的保护下,凝聚了人类几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莫高窟得以延续,他们践行着坚守沙漠、奉献自我、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弘扬“莫高精神” 守护文化宝藏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