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5字,读完约3分钟

2020年1月13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宏在新闻发布会上就银行业和保险业经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风险发布公告: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际经营网上贷款机构248家,同比下降76%,机构、贷款余额和参与者数量连续18个月下降。

回归普惠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治乱不可因噎废食

随着网上贷款行业专项整治的不断推进和深化,2020年将迎来网上贷款行业的最终结果,退出和转型将成为大多数平台的最终出路。

最近对大数据风险控制、收集和其他与网上贷款相关的行业进行了严厉的整顿,这让这些曾经的参与者认识到了一个他们过去忽略的原则: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关键不是互联网的技术和渠道,而是金融的风险性。效率的提高、风险控制的改善以及包容性金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尊重金融的客观规律,并对用户和风险管理保持应有的敬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直接全盘否定网络金融的倾向:由于网络金融给行业带来了麻烦,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彻底清理,停止一切与之相关的事情。

事实上,在令人不安的相互金融混乱中,许多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金融的原始节奏,有效地探索和应用了金融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新的科技工具确实为包容性金融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网上商业银行的“310模式(3分钟贷款,1秒钟贷款,0手动干预)”不仅将每笔小额贷款的成本降低到2.3元左右,而且将这一能力出口到50多家金融机构。

例如,伟忠银行的“微型企业贷款”已惠及82万多家小微企业,并为约22万家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这些企业81%在制造业、高科技和批发零售行业,61%首次获得银行贷款。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所以我们不必因为鱼龙混杂和共同黄金行业的飞行概念而浪费食物。当然,金融业要想借助金融技术实现健康发展,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有必要明确金融技术的“初始意图”。

新技术、产品和模式是否有益于行业和社会,评价标准应该是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包容性是否提高,是否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有必要防止再次出现以科学和技术为幌子的空资金转移。

其次,要坚持金融创新风险的“底线”。

无论这个概念听起来多么具有颠覆性,无论这个名词听起来多么有噱头,金融的风险本质都不能被挑战,也不能被颠覆。特别是,网上贷款行业此前将次级贷款打包成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然后通过高利率和回扣出售给无风险的“次级投资者”,这种做法绝对不允许在未来再次出现。

回归普惠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治乱不可因噎废食

最后,监管的范围和力度应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

虽然从业者推高不良资产、挤出好资产是有主观原因的,但客观地说,在行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监管的作用一直是缺失的。因此,如何依靠金融技术的力量,推进规范化的网上金融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利用技术提高金融监管部门识别、预警和应对跨市场、跨业务、跨地区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应该是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回归普惠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治乱不可因噎废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