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32字,读完约9分钟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勒威瑟(Mark Leweiser)曾经说过:绝大多数影响深远的技术都已经消失了,它们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经纬度,直到面目全非。
2019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5周年。经过25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失传的技术。然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和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涌现。这些仍被人们谈论的新技术要真正融入生产和生活还需要时间。中小企业如何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中小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到2017年,中国小微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小微企业占97.3%,提供了80%以上的城市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就行业分布而言,2016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分别占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烧和水生产与供应三大领域中小企业总数的93.7%、3.6%和2.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丽告诉经济记者,1978 -2008年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消除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外资产业的梯度转移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源投入、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红利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
从2008年到2014年,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痛苦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遭受重创,进入低增长、高风险阶段。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一时期,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大量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倒闭,急需转型升级。
2014年至2019年,中小企业进入专业发展阶段。中国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必须从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以生产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小企业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集约化生产和绿色生产为基本特征,以生产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为根本目的,以持续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为目标,进行转型升级。何桂丽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融资开发能力、自主品牌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是提高中小企业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四大途径。
其中,数字化能力的提高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中小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还要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扎根于主营业务。广大中小企业应抓住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扎根主营业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的专业化产业体系。
数字转型的两个机遇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两大机遇。一方面,用信息技术赋予中小企业权力是中小企业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它也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可以深入到各个行业,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和自身的市场价值。
首先,数字化改造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达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的效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马湘辉向《经济记者》表示,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轴承行业用了三年多时间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创造了新昌模式。
轴承产业是新昌县的支柱产业。在行业的巅峰时期,有2000多家轴承企业。近年来,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成本上升,大多数企业处于低利润或亏损的边缘。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实现转型升级。
浙江拓满智早为中小型微型轴承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改造服务。从推广步骤来看,首先新昌县政府提供了免费体验专项资金,让一些企业可以免费体验效果。其次,托曼支早每年推动近百家中小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连续三年覆盖新丰县整个轴承行业。
从改造效果来看,新昌轴承行业设备平均有效利用率提高了20%左右,产品加工平均综合成本降低了12%-15%,人工成本降低了50%左右。接受企业智能技术改造的平均改造成本为23万元,投资可在一年左右收回。
第二,ict企业顺应市场需求,深入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的痛点和困难。马湘辉举了一个例子。数字大方通过平台按需定制私有云部署,满足中小企业产业链管理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2018年,数字大方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面向产业集群,推出面向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推广,新增服务企业1000多家。
马湘辉列举的另一个案例是,tcl集团依托半导体显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的生态圈,整合开发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带动中小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tcl集团的彩电智能制造协同服务平台上有500多家中小企业,年营业额超过65亿元,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中,仅惠州市仲恺高新区20强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就达55亿元。
迎接数字转型的五大挑战
然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许多问题。何桂丽指出:一是缺乏全面、系统、统一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各级部门没有牵头单位和部门,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领导,各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有待提高。
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工业内部网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建设过程中,工业内联网和工业外联网之间的接口缺乏设计,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
第三,缺乏合适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每个行业和职业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第四,缺乏实际的商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盲目追赶市场热点,忽视企业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平台和应用同质化,功能单一;商业应用既不实用也不专业。
第五,中小企业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数字转型专业人才匮乏。
针对上述问题,王江平表示,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优化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环境。深入贯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以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为重要抓手,支持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经济和产业体系。
其次,要研究中小企业的痛点、难点和阻碍点,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信息化共性的关键需求,构建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支持,推广信息化服务券等新的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调动信息化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开展合作,大力培育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姚建明教授告诉《经济记者》记者,今年两会提出的智能+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无论是互联网加还是智能加,都不是制造业,而是未来所有拥有可用资源的行业和企业,最后政府将牵头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核心切入点是定位问题,即不同地方政府在进行数字转型时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地方政府应从吸引投资和创造商业环境的角度考虑数字转型的定位。同时,将企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在定位、数字转型和产业布局上存在差异。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策制定的定位、产业布局、社会整合以及数字转型的协同考虑。例如,针对企业的类型、规模和数量,数字化改造后可以解决的问题,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等具体问题,顶层设计提前可以帮助解决以上五个挑战。
2019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第14个年头。马湘辉表示,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普及,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引导中小企业深化和普及信息技术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各要素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三维和虚拟现实仿真设计方法的应用,促进协同研发、产品设计网络化,降低R&D设计成本;推动智能工业控制系统的深入应用,推动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制造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逐步向商业智能转变,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物资资金周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探索网络营销新模式,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展精准营销,扩大市场范围,增强营销效果,提高中小企业运营效率。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政策支持、产业生态和市场结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在未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