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8字,读完约7分钟
5月23日,位于湖州市安吉县田子湖现代工业园区的一家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停产10个月仍未复工。公司的办公楼和空车间非常凌乱,地面布满灰尘。
该企业属于进口废金属“外来垃圾”的加工制造企业,是生态环境部25个省的重点检查对象之一。
在此之前,有关当局已经发布了几份文件,要求禁止“外国垃圾”进入该国。2018年底,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发布第68号公告,进一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将废钢、废铜、废铝等8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固体废物原料目录》转为《限制进口固体废物原料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
王秀清正在筹划企业的转型,不仅因为生意不好,还因为他对企业的未来有更多的考虑。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从传统的废金属加工企业转型为高科技公司。他认为,如果我们要长期发展,就必须依靠高科技和提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的关闭并不是因为管理不善或环保不达标,而是因为它涉及到一个金融贷款合同纠纷案件,被法院查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都在停产的过程中,这给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除此之外,王秀清还面临着如何处置危险废物的问题:自从企业停产以来,工厂里的许多原材料已经过期。根据环保法规,这些都是危险废物,即使企业在下半年恢复生产,也不能再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每桶400多公斤和价值数千元的原材料将被浪费,这不仅不能转化为应有的利润,而且还要付出很大的处置成本。
最近,王秀清转移了这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根据他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提供的危险废物转移清单,目前他的公司约有10吨危险废物需要处置,接收单位是湖州一家合格的资源回收公司,由一家专门的危险品运输公司运输,每吨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约为3000-4000元。“这些原材料的回购成本非常高,如果不停产或过期,它们将永远不会被丢弃。如果你在两个月后返回工作岗位,你需要重新输入原材料,这些都是成本。所以接下来我们也在考虑向其他行业转型。”王秀清说。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这批危险废物本应在今年4月份进行处置,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并未进行处置。这些桶装原料还没有打开。如果使用它们,产品质量肯定会有问题。我们建议严格按照危险废物处理的要求妥善处理危险废物。如果你回去工作,你必须把它存放在一个固定和安全的地方。”
监督“风暴”的复苏
浙江省仍有139家类似企业,全部在检查名单中。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温州等沿海地区。
2019年5月14日,总体规划和加强监管第一阶段正式启动,历时10天。5月15日,来自25个省级工作组的92个现场组的1038名检查员进驻现场开展监督工作。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统筹规划和加强监管齐头并进,其中包括“清理垃圾”专项行动和“禁止进口外国垃圾”专项行动。
截至5月24日,检查组针对杭州、宁波和绍兴进口“外来垃圾”的专项强化监管行动已经结束。根据检查组提供的数据,检查组对浙江省139家进口“外来垃圾”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其中生产企业119家,停产企业9家,关闭企业10家,1家贸易企业无加工处置场所;13家企业中有20起环境违规事件。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省全面加强监管工作小组组长刘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检查情况看,浙江省环境管理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没有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但是,也有许多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和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检查发现,部分进口“外来垃圾”的废旧金属加工企业环保手续不全,未申请排污许可证,存在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未采取硬质土地、防渗防漏、围堰等措施等问题。,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容器和包装材料不规范,近三年的危险废物转移和处置合同及转移单据无法提供。
此外,在监管中,地方环保部门没有认真检查小企业,没有很好地向企业传达危险废物的标准化管理要求,这些问题在日常执法检查中没有发现。然而,大多数问题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不熟悉危险废物的标准化管理,现场管理混乱。
5月18日上午,检查组发现宁波镇海盛润铜业有限公司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未能提供合理解释,企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粉尘和冶炼炉渣存放在危险废物仓库。检查组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后处理。
浙江省工作组第二组组长王鹏说,目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不力,一个镇、一条街只有几个人,但被监管的企业却有几十万个,存在着“小马拉车”的现象,导致工作马虎,监管的目的是帮助地方和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介绍说,现场检查主要依靠环评报告及相关审批、污染控制设施运行情况、验收资料、排污许可证、监测报告、危险废物台帐和转移联单等资料,现场检查具有针对性。我们会给当地政府反馈,督促和提醒他们,这是一种思考。
企业会转向哪里?
处于监管“风暴”漩涡中的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它们照常生产,通过污染环境创造财富,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王秀清坦率地说,我们不能走污染环境的道路。今后,我们要改造企业,但他没有直接回答记者该往哪里转。他坚信,只有依靠科技和创新的力量,企业才能避免传统增长的老路。王秀清希望将该企业变成一家高科技公司,而不是简单地加工废金属。
王秀清说,干废金属加工一般是粗加工,但实际上它赚不到任何钱。虽然产值大,但利润不高。此外,科学技术的附加值并不多,它仍然是传统技术在过去的延续。“如果原料供应不及时,一旦炉温降低后升温,就要多花10万元的人工和电费,这样原料就不会破碎,基本上就会多储存一些原料。”
王秀清的企业是一家小企业,主要经营铜加工制造、有色金属铸造、铜制品、电解铜、铜包铝线等。除进口外,原材料还将从天津、山东、广东等地采购。
刘认为,该企业要想重新启动,必须按照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做好,有环保批文和监测报告,生产中的污染控制设施应运行正常,并定期进行监测。企业家必须有强烈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企业不能再冒险,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这不仅有利于周围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进口“外国垃圾”的问题一再被禁止。一些加工利用进口废物的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污染控制设施运行不正常等环境违法行为较为突出,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负荷,也造成了个别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禁止“外国垃圾”,特别是限制进口废旧金属的企业,可以迫使它们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选择新的原材料来源,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
据刘介绍,此次检查主要是对进口“洋垃圾”中含有废金属的企业进行检查。过去,这一片是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进口的,没有相关的具体数据。但是,从今年7月1日起,所有这类企业都将变成限制企业,这将得到环境保护部的批准。通过监督,我们对这类企业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今后做好工作提供了条件。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一家“洋垃圾”加工企业的转身样本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