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0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广州6月17日电(记者董瑞峰、景怀桥)“目前,许多‘卡脖子’技术都与材料科学有关。”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院士17日说。该怎么办?然后他给出了一个计划: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
在广东松山湖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上,包括赵忠贤在内的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谈到了人工智能“会议”新材料的前景。
传统方法一天只能对材料成分进行一次或两次分析测试,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实验室“生产”一种新材料平均需要10年,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又需要20年。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周期有望缩短一半以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王伟华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发现新材料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更高效,而且还能“变废为宝”。“通过对废弃数据的机器学习和对新材料的预测,结果甚至可能优于材料科学家的人工判断。”他说。
人工智能有望加速新材料的井喷,新材料也将支持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虚拟现实成像、物联网城市系统……未来的智能传感器需要高灵敏度、灵活性、透明性和稳定性,这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维材料,如石墨烯,可以满足这一系列要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程惠明院士表示,如果将这种新材料应用于智能传感和更高级别的神经元样结构,将极大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应该深化交流,相互促进."赵忠贤表示,未来人工智能中敏感元件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材料科学,也有必要根据材料科学的需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理论。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在5月召集院士和专家进行讨论后,6月继续关注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的产学研结合。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术事务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将充分发挥院士作为高端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汇聚全国优势科技资源和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建议。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当人工智能“遇见”新材料——中科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