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27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让我们一起种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新华社记者

六月的荷罗林场绿意盎然。2015年,这里的一些林区成为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唯一重要组成部分,以沙地人工造林为主体。在过去的几天里,林场工人一直很忙,试图在沙地上种植经济林,也种植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期望。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经过三代植树造林者的不断奋斗,这个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林场已经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

时间过得真快,从沙海到绿洲,这里比霍洛林场还多。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土地绿化和治沙工程不断推进,治沙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实现了从“沙变人退”到“绿变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尘日数已经减少到一位数,见证了“绿变沙退”的巨大变化

风沙渐渐离开了北京!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居民仍然记得黄沙遮挡阳光的景象。根据北京天文台的沙尘资料,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平均沙尘日数高达26天;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沙尘日数明显下降到5-7天左右。现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沙尘暴频率已经下降到每年0.1天。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近年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百万亩造林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的推进,延庆康庄、大沙河流域等5个原风沙危害区得到了完全控制。在森林植被的保护下,涝、旱、风、沙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南方荒漠滩”是延庆康庄地区90年代以前土地荒漠化最生动的表现。它位于河北省坝上,位于内蒙古南风源走廊。当时,这个地区被称为“一年一风,从春天吹到冬天”,全年有风的天数超过40天。

现在,这里有树,微风拂过树叶,油松、侧柏、槐树和柳树郁郁葱葱。75岁的杨是延庆县绿化办公室的前主任,他感受到了很多情感。“在那些日子里,当我们把水引到荒地,从附近运来‘异乡’时,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挖一个洞。因为都是石头,有些地方有岩浆层,比水泥还硬,种树很难。”杨对说道。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庆人种植了300多万株32种苗木,所有的卵石滩和裸露的岩石荒山都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成为首都的绿色生态屏障。

延庆康庄地区的风沙治理是中国防沙治沙进程的一个缩影。自2000年以来,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沙漠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的年均1040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的年均343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率先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沙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同样带着龚宇精神的还有山西的右玉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县沙化土地达22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6%。

1949年,右玉县委第一书记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必须生活在风和沙中;如果你想发财,每人有十棵树。”在未来的70年里,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历届县政府和右玉人民的共同使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2005年开始,右玉已经14年没有沙尘暴了。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从大范围防砂到精确防砂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总面积186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目前,治理面积已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超过3200平方公里。

“从‘沙变人’到‘绿变沙’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治沙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对治沙工作取得实效的支持。”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人员和林业工作者在防治荒漠化的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一系列新成果。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低覆盖率防砂技术的推广是近年来我国防砂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主任齐鲁告诉记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遵循“高密度、高防治效率”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物治沙措施。多年来,中、幼龄林中出现了“小老树”,甚至出现了衰退和死亡的现象。同时发现,治沙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水分和密度,这是沙地植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以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和联合国20多个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终于提出了“低覆盖度防砂”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仿生学”和“点格局”原理,创造适合当地自然植被覆盖的固沙林,通过改变其分布格局提高防风固沙效益,探索一种能充分发挥乔木、灌木和草本各自特点,兼顾生产和生态的近自然地带性植被恢复技术。实践证明,低覆盖率治沙有效地防止了中幼龄林的衰退或死亡,保证了固沙林的健康生长,增强了沙地和林地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固沙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了固沙植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目前,根据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经推广了6000万亩固沙林。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治沙与扶贫相结合,走人与沙和谐之路

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数据,中国近40%的贫困县和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治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胜贫困的重要一翼。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青土湖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中部。2016年,几公里外的西曲镇外西村村民施明德加入民勤县云峰肉苁蓉专业合作社,照顾梭梭和肉苁蓉。

肉苁蓉是我国西部珍贵的中草药之一。去年,施明德在合作社工作,年收入超过5万元。

近年来,我国沙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地充分利用沙区优势资源,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建设了一批适合沙区种植的特色林、果、饲料、医药基地,扩大和加强了新疆红枣、宁夏枸杞、内蒙古肉苁蓉、青海黑枸杞、甘肃设施种植等一批沙区特色产业带,形成了产业集群。大量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并举的模式。沙区经济林果林面积已达到540万公顷,年产干果和鲜果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这些成就令人鼓舞,而任仲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应该看到,总的来说,我们的国家仍然缺乏森林,缺乏绿色植物,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占国家领土的四分之一,荒漠化土地占国家领土的近五分之一。此外,治理期越晚,难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需要更加关注土地荒漠化和荒漠化,坚持不懈,长期取得巨大成就,把龚宇移山的精神代代相传,让我们的绿色家园更加美好!(记者胡伟、魏、、程楠、王菲行、郭刚)

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我们一起种未来——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