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3字,读完约4分钟

多年来,上海股市的成交量一直不如深圳股市,这是一个现象。不管市场涨跌,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以今年为例,截至本周,上海股市全年成交量为29.63万亿元,深圳股市成交量接近37.43万亿元,上海股市成交量仅为深圳股市的79%;上海股市流通市值明显占主导地位,比深圳股市高出81%(见附表)。换句话说,在流通市值较低的情况下,深圳的成交量远高于上海,两者之间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一方面,上海股市存在大量可流通但长期不流通的流通股,特别是一些大盘股;另一方面,过去十年a股数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不断扩张,成为深圳超越上海的主力军。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深圳强上海弱”的固有印象。虽然2015年以来中小企业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但深证指数的波动幅度超过沪市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迎新年”市场的推动下,随着科技股、沪宁通等渐进式改革的推出,上海股市有望吸引更多的资本关注,上海“强而弱”的拐点有望到来。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首次公开募股于本周正式诞生。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未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不会少,这将直接影响到上海股市活跃程度的提升。参照2009年深圳创业板推出后的经验,此次新板的推出有利于新基金向上海股市倾斜。目前,通过市值配售购买新股时,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上海股市市值来购买科技股新股。因此,在科技股新股正式认购之前,上海股市有望出现一波围绕创新而生的可配置的“新欢迎”市场。除了科技股,沪市主板上也有很多新股发行,平均发行量也超过了深市。上周的中海油发展和本周的中国卫通都是发行量很大的品种;“巨无霸”邮政储蓄银行已获准a股上市,源源不断的新股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基金进入市场,促进双向扩张。除发行新股外,本周上海伦通、上海和伦敦上市公司将发行存托凭证上市,这也将增加上海股市的投资品种,吸引不同类型风险偏好基金的更多关注。这些新的渐进式改革都出现在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相比,这显然有利于上海股市吸引资本的注意力。随着更多基金的参与,市场活动的推广指日可待。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上海股市的平均估值比深圳股市有优势。目前,沪市平均市盈率为13.84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23.33倍,其中深市主板为16.66倍,中小板为25.62倍,创业板为39.70倍,明显高于沪市。在a股国际化的过程中,与同行业、同基本面的公司相比,机构投资者无疑更容易青睐估值较低的公司。因此,无论是新股发行和新制度设计带来的新资金,还是估值的潜在优势,上海股市的市盈率都高于深圳股市。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可能希望更多地关注沪市的投资机会。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在当前的背景下,笔者更加关注两种沪市股票的投资机会。首先是呼伦通的潜在受益股票,如券商和银行。至于券商,华泰证券(Huatai Securities)本周在英国发行的gdr相当于每股2.05美元,在14元的前期相当于人民币,相当于动态市盈率的10倍以上。这也是国际机构投资者对当前大型a股券商的定价。市盈率在10倍左右的大型券商也有相对的估值优势,如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相对于全球市场而言,大型银行股是a股最大的价值洼地之一。未来,如果大型a股银行在伦敦发行gdr,或英国银行在上海发行cdr,将有助于修复银行估值。对于因创新而需要配置一定股票市值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金融股是相对稳定的选择。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另一个是上海股市的科技股。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创业板这个名称中也有“创”这个字,曾经被市场赋予“类似项目”的概念,今年年初出现了一波炒作的浪潮。但事实上,创业板上的公司不一定是高科技公司,传统行业中有很多公司。相比之下,沪市科技股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一些行业领先、估值合理、大股东实力雄厚的公司,预计将上演“迎新”炒作,如宝信软件、华东电脑、浙江大学网新、航天信息等。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编辑:张静]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红色周刊力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仅供参考。网站上显示的信息仅用于传播目的,并不代表《红色周刊》的观点,也不能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它不构成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所以操作风险由你自己承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