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4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上海一月十九日电。问题:重大成就和缺点仍然存在。垃圾可以回收吗?——上海两会要求垃圾分类

新华社记者

实施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前进的障碍是什么?未来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在哪里?“垃圾分类”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备受关注,成为热门词汇。代表们已经开始了“抢话筒”的模式,为这一民生琐事提供建议。

上海垃圾分类成绩单实施半年多来引人注目

回收的可回收材料量为4049吨/天,比2018年底增加了400%以上;有害废物量为0.6吨/天,比2018年底增加500%以上;湿垃圾分离量为7453吨/天,比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处理量为17731吨/天,比2018年底下降17.5%...在这里召开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宣读了全市半年多的垃圾分类成绩单。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上海基本形成了垃圾收集和运输体系,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根据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报告。经过审议讨论,NPC、CPPCC代表认为,依靠全市动员和全民参与,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迅速推进,取得了很大成效。

“居民在扔湿垃圾时必须‘破包’。他们经常弄脏手,甚至往衣服上扔垃圾。许多市民报告说,他们是否可以直接扔出去而不“打破袋子”?上海市人大代表说:“但当他们得知技术还没有突破这个‘小问题’时,市民们都说,‘让我们先破包吧,希望技术能尽快突破’。”大多数还在犹豫的市民都非常坚决,这使我们在调查时非常感动。”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我们有三个期望:一是普通人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超出了预期;二是法规实施的导向效果超出预期;第三,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期。每个人都认为垃圾分类的问题必须不断得到推动。”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杨表示,2019年7月1日,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市民达成了普遍的社会共识。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71.6%的上海居民能够准确区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和放置的垃圾类型;79.8%的市民会在没有监督人的情况下积极遵循垃圾分类。

分类设施不足、认识不足、加工技术落后已成为三大“桎梏”

与会代表认为,上海去年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出垃圾分类设施不足、部分市民意识淡薄、垃圾资源化配套机制滞后等问题。

-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邓建平透露,上海已完成2.1万多个分类配送点的改造,建成1.5万多个回收服务点、201个中转站和10个配送中心。

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家根认为,虽然上海已经完成了大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改造,但仍配备了各种垃圾运输车。“硬件规模不小,但对于这个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来说,每天的垃圾产量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商场、餐饮场所等。由于交通繁忙,垃圾分类设施仍不完善。”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记者了解到,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上海计划在2020年底前建成7000吨的湿垃圾处理能力;然而,实施后,发现湿垃圾的增长率超出预期。由于缺乏早期估计,上海在转运湿垃圾时遇到了专用集装箱数量不足和运输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上海湿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建成还需要一段时间。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部分市民的分类意识仍然薄弱

“从市中心到郊区农村,垃圾分类的宣传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居民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了解它,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分类。”王家根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部分居民占了很大比例。虽然他们会主动给垃圾分类,但错误的分类是很常见的。也有一些居民心里有抵触,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根本没有时间扔垃圾。”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记者随机走访,发现在一些社区,乱丢垃圾和混合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居民在“定时投递点”关闭后直接将垃圾堆放在地上;在一些设立了“延迟投递点”的社区,湿垃圾箱与食品塑料包装袋甚至干垃圾袋混在一起...

——终端处理技术落后

“垃圾分类主要是为了最终处置。但是,目前的垃圾处理方法比较落后,一些公共垃圾分类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正全说。

"目前,湿垃圾面临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上海城头环境董事长王色兰表示,湿垃圾经好氧发酵后进入“有机介质”或厌氧发酵后得到的沼渣还田还林的标准尚不明确,湿垃圾产品的出路仍不明朗。

全国人大代表赵爱华建议,应尽快填补湿垃圾处理能力的缺口,并推进回收流程。

提高垃圾资源利用能力是关键

根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上海将加快整合垃圾收集运输和可再生资源回收两大网络,进一步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

"把垃圾变成能源和资源!"张正全的呼吁成了代表们的共识。

“可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实施废物分类和减量化有关。”杨认为,政府应建立政策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企业,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出台再生产品利用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消费者更多地使用再生产品。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上海市人大代表史俊伦认为,今后生活垃圾分类应更加注重“源头减量,末端发挥”。“如果在最终处理上没有力量,即使垃圾分类更好,它仍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末端治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焚烧能源供应上,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高端技术产业链布局,实现废物末端治理的“循环经济”、“循环生态”和“循环科学”,建立高附加值、高能效、绿色环保的废物处理科学产业体系。”上海CPPCC会员江雪峰建议。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上海市人大代表童尚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完善湿垃圾处理标准,提高最终用途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能力,鼓励更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垃圾回收,使垃圾真正成为一种资源。(记者郑玉田、、郭、杜康、滕、)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成效显著、短板犹存,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