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6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按: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通信、计算机、传感器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设备。
作者目前是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工业、工作和经济社会学系的博士生。
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他在佛山、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进行调研,走访了多家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工业自动化集成企业(以下简称“集成企业”)、“机器替代”应用企业、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工业机器人培训机构。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笔者于2018年底报名参加了佛山某知名工业机器人培训学院的培训课程,与十多名对工业机器人行业感兴趣的工人一起从零开始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在研究和培训的过程中,他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平均月薪超过1万并不难。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技术工人来说,这是一个闪亮的职业,但“机器替代”背后的专业人才短缺仍然是一个问题。
首先,黄宏辞职了。他想学习工业机器人
黄宏是广州南沙区人。2008年,他进入广州番禺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数控技术。2010年毕业后,他进入南沙区一家大型日资汽车企业从事质量管理。
在这项事业中,黄宏赶上了“机器替代”的第一波浪潮。
由于两起致命事故,企业开始使生产线自动化,普通工人逐渐被工业机器人取代,只剩下六七名工人。
黄宏继续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但这项工作已经被日本的机械和设备所取代。然而,当时国内技术尚未普及,仍需人工操作。
每当工程师调试工业机器人时,黄宏都会紧随其后。
一年元旦,一些机器被关闭,日本技术人员放假,但中国技术人员挣扎了一周。当假期结束,日本技术人员回来时,机器将在几个小时后进行调整。
这给黄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向工厂申请学习工业机器人技术,但是经理们认为他的视力比较好,所以他们还是安排他做质量检查。
黄宏清楚地知道工业机器人是未来工业制造的发展方向,所以他决定辞职,准备接受培训,成为一名工业机器人工程师。
虽然学历不高,但像黄宏这样有抱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
自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以来,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导致低工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用工难、劳动力成本高的挑战。
从理论上讲,要保持经济增长,资本必须取代劳动力,即应用新技术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当前国家政策推动的方向和企业实施的重点。
“机器替代”之风在珠江三角洲一直在上升。
其次,制造商无能为力:购买机器人并派遣工程师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和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广东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政策导向效果显著。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省共有156家重点机器人制造企业,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20662台,同比增长50.2%,占全国产量的16%,拥有约8万台。
以东莞市为例,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企业申报“机器替代”专项资金项目2698个,财政总投资约386亿元,新增设备和仪器76315台,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广东省首位。
然而,“机器替代”也有局限性,除了政策支持和资本投资,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关键。
如果缺乏有经验、有学问、有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从事设计、编程、安装、调试、维护和修理,“机器替代”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资本替代劳动力将无法弥补损失。
这意味着在从“世界工厂”到“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赖人力资本红利。
转型并不容易,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的大多数企业都有同样的感受。
一些应用公司试图招聘一些工程师来管理和维护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但是两三个月后,大多数人选择离开他们的工作。他们选择转职到综合性企业,这样不仅能支付更高的工资,还能学习机器人在各个行业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可以说,对于购买和使用这些工业机器人的集成企业和应用企业来说,专业工程师都是稀缺资源。在工业机器人集成企业中,甚至有一个笑话说:“买一个机器人,送给工程师。”
广东顺德一家智能制造集成企业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客户主要是资产在10-15亿元人民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当公司向应用企业销售一些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时,还会派遣自己的工程师对客户的技术人员进行生产线设计和调试方面的培训。通常情况下,项目交付后,客户的技术人员离开时并没有学习或学习其中的一半。
短期培训很难实现,因为操作和维护设备的初级技术并不复杂,但它涉及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电气工程等专业技术,这些技术必须有一定的预积累,但制造业的大多数熟练工人无法达到标准。
驻扎在该集成企业的工程师不能撤回,导致后续项目工程师短缺。此外,其他客户也不断向集成企业寻求帮助,寻求技术人员。
第三,工业机器人工程师培训行业已经兴起
因此,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行业。
黄宏辞职后,他于2018年初来到佛山一所机器人技术培训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班”。
该公司最初是一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总部设在杭州。2015年,开始转型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培训,定位为高端技术和技术人才,要求学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主修机电工程。
这里的培训师大部分都有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在实际项目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的安装调试现场,培训使用的设备更加符合行业应用的主流。
黄宏参加了第52次培训班。在同一时期,有15名学生,其中一些来自企业,一些刚刚离开学校。培训期为两个半月,学费近两万。
培训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从基本操作编程和自动化元件介绍开始,然后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编程,然后是机器人维护和维修、机器人控制系统和离线编程、机器人视觉应用、机器人焊接应用(因为50%的机器人做焊接),最后是综合项目调试。
整个培训的思路是先练习单个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然后重点是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和调试,最后是整条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
黄宏每天早上在教室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知识,下午在设备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由于机器人培训学院与国内许多大学、综合企业和机器人本体公司联合开发了认证系统,在培训结束时,学生需要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将被授予“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调试与维护)”证书。
这是一个自发建立并得到业界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黄宏成功获得了该证书。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人,他们可以立即开始工作。由于工业机器人用于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工人也需要适应工厂的实际应用场景。
培训有助于工人在工业机器人行业起步,系统地解释理论和实践,但它只能使他们满足企业对操作者成长期望的基本要求——积累项目经验在半年或一年内达到熟练程度。
一个多月后,黄宏去一家造船厂做自动喷涂。
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被利用了。在这里,机器人和编程软件,就像他在机器人学院学到的,将很快能够开始。他以前在训练中听到“圈”的地方,当他真正接触到这里时,感觉很简单。
根据黄宏的说法,虽然他在工作中还需要积累经验,但他至少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拿到了入场券。
第四,专业人才缺口和高端制造迭代
虽然已经出现了相关的培训行业,但由于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对专业化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新领域,在工业机器人设计与编程、安装与调试、维护等方面具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稀缺。
有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容量已达到约26万台,但只有165名高职毕业生主修工业机器人技术。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台,这将需要大约20万名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的员工。这表明工业机器人行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巨大。
从供给方面来看,技术工人的培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一位在机器人供应商工作了10年的工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培训工人的时候,我清楚地告诉他们,学习自动编程并没有问题,月薪超过1万元。这种人才非常稀缺,而且(企业之间)基本上互相挖角。”
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甚至本科生开始开设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和R&D型人才。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进行了界定。
2016年,中国共有24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广东省目前已有3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并将有更多的学校陆续开设该专业。
据测算,如果提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高职院校数量保持在300所,每年将培训3.3万人,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应对和解决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科技人才的问题,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了“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要求,重点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和素质,强调农民工是培养技术人才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技能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对缓解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技能短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健全的工业分类和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中国制造业是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附加值,除了增加对R&D的投资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之外,这也是弥补技术和技术人才不足、提升中高端制造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珠三角不缺工业机器人 但缺“人”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