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0字,读完约3分钟

对于银行来说,在每个季度末提取存款总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在年中,由于季末因素的叠加,这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一个重要时间窗口。银行通常的手段不仅包括存款、礼品返还等活动,还包括推出预期回报率更高的理财产品。

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在接近6月底的时候,银行“吸引客户”的热情比以前冷多了。

为什么银行“不是坏账”

银行急于存钱往往会推高理财产品的利润。然而,最近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没有如期上升,甚至许多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没有超过5%。

根据荣360数据研究所(Rong 360 Data Research Institute)监测的数据,在接近月底的两个星期里,该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降,并没有因季末而回升。从6月21日到6月26日,银行理财的平均预期回报率为4.16%,比上周低2个基点。

与此同时,许多投资者发现,银行官方网站、微信公众账户、网点传单等高息理财产品的推广活动并不多。

对于银行年中相对平静的表现,溥仪标准的研究员余康认为,充裕的市场资金和银行理财净值过渡期的阶段性原因降低了银行的资金储备意愿。

与此同时,央行近期的投资使得银行间的流动性更加宽松,市场资金更加充裕,这削弱了银行整体储备资金的意愿。

6月2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下跌,隔夜shibor下跌11.2个基点至1%,创下近10年来的新低。自6月中旬以来,dr007的波动也有所下降。

阶段性放松是否意味着银行存款压力不存在?

事实上,与拥有众多网点和良好客户基础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仍难以省钱。

为什么高收益理财产品的使用没有吸引资金来抵消今年的业绩?

对此,余康认为,在资产净值转型时期,银行的财务管理和存储职能都大大减少。

“预期收益产品的硬压力下降要求促使许多银行通过提高预期收益产品的收益来吸收资金,避免了预期收益规模超过压力下降节奏的问题。”余康认为,目前封闭式净值产品的期限通常超过半年,很难承担短期储存任务。

年中时,银行仍有一定的提取准备金的压力,但随着产品类型的转变,提取准备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监管调整指挥棒

“以前银行业高利率的情况还是比较大的,但现在银行业内部评估更加注重实体效益和风险管控,这也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生要求。”中国西南一家中小银行的一名高管表示。

存款偏差是衡量银行存款波动的一个指标。2018年6月8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央银行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管理的通知》,从加强存款偏离管理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存款偏离管理。

尽管存款偏离监管指标值已从3%调整至4%,减轻了中小银行评估存款的压力,但总体监管措施旨在抑制商业银行非法吸收存款、虚假增加存款和月末存款“抢时间”。

上述银行高管还认为,监管当局对存贷款业务的偏差进行监管,促使银行业放弃贪图暴利、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年中竟然“不差钱” 银行揽储静悄悄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