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70字,读完约13分钟

年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此专门召开了研讨会,施老师生前的好朋友、同事、学生聚集在兰州,缅怀了这一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先驱 “施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吉均在研讨会上兴奋地说 虽然身体不好,86岁的李吉还参加了会议,纪念他、师和友的施雅风先生 这一次又一次,只要身体允许,更高的山,李吉都需要爬。 这再三,更难的科学问题,李吉均也要挑战 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黄河起源和地形进化,他一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把《文案》写在祖国的大山高原上 祁连“用那山谷的风,吹我们的红旗,用那狂暴的雨,洗我们的帐篷……”。 这首《探测队员之歌》诞生于1950年代,这首《火焰般的热情》也点燃了李吉均的梦想。 1933年,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州书香门第一,从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中学和高中毕业 20世纪50年代,在“矿业开发”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以“为祖国寻宝”为人生理想 李吉均也不例外 1952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那时,他的梦想是骑着白马,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中行走,为祖国探矿。 他心里相信炼钢需要煤,矿物是工业粮食 李吉均高中毕业时身体弱,大家都知道他的“探矿理想”后,觉得他的身体一定受不了,做不了地质工作,建议他学习地理。 李吉不灰心,为了提高体质,在大学校园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每天跑步,晚上洗冷水浴,就这样,锻炼好身体,进而为将来的野外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6年南京大学毕业后,李吉全部被兰州大学地理系推荐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博士、著名地理学家王德基教授 1958年前祁连山腹地,冰封千里,人迹罕见 追牦牛和骆驼,直到穿上沉重的旧棉袄科学试验队,揭开了中国冰川科学试验的序幕 25岁的李吉均是这个队的一员 这是我国第一个高山冰雪利用调查队,施雅风带队率领100多人前往祁连山 冰川位于高寒地带,不仅海拔高,空气稀薄,而且有遭遇雪崩,陷入冰裂缝的危险,但高山冰雪利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促进了相关一系列学科的迅速发展 “我们第一次研究冰川,在七一冰川现场听苏联学者道尔古辛的讲解,初步掌握考察方法,大胆地进行了分类。 李吉均率领黑河分队,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实地注意五条冰川,应用地形图和航拍,统计到186条冰川,面积104平方公里,冰储量21亿立方米,非常详细(冰川、地形、气候、水文 “2005年,施雅风在《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的发展——李吉均院士论文选集》一书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是李吉均和冰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壮美的冰川深深地吸引着这个热血青年,他此后的生活和工作从未离开过冰川 从现代冰川到古冰川,从大陆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从祁连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徒步考察了全国典型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大部分 1959年,李吉均在参加第二次祁连山冰川考察时遇难 当时没有地图,视察队在祁连山深处迷路了 队员们只能在指南针和山脉前进,队伍带的粮食只剩下很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去 幸运的是,能狩猎的蒙古族导游猎杀野牛,解开了燃眉之急 但调查小组后来发现那不是野牛,而是当地牧民逃跑的牦牛。 队员们非常内疚,用收音机联系当地县政府,当面道歉,以当时的市价赔偿牧民60元 离开茫茫的祁连山时,考察队只剩下吃饭的口粮 “当时条件不好,没有先进的机器,工作笔记本是手写的。 地理条件艰苦,但对我们做地理学的人来说,是很好的资源 ”李吉均后来想起来说 李吉均院士和考察队员讨论冰川遗迹分布高原的梦想1972年,李吉均与费深合作,不到半年写了10万字的科学读物《冰雪世界》 施雅风评价这本书的文案流畅、科学性强、迷人,深受网民欢迎。 1973年,李吉均恢复了对冰川的更深入的研究 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青藏调查队,担任冰川集团的领导,负责西藏及横断山脉的冰川调查研究。 得知李吉均要去青藏高原,南京大学的杨怀仁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劝他不要去 “我确实身体不舒服,但我现在不去。 老了再去吗? ”李吉均回答 青藏高原雨季倾盆大雨几乎伴随着这次考察的全过程 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地区,李吉均终于看到了慕名而来的长阿扎冰川 二三十人队七八十米高,驻扎在盖着大伞的冷杉树下 到了晚上,他们伴随着雨声和风,睡在树下。 有冷杉的冰耻,不是300年前的小冰期遗留吗? 这种避风避雨的千年冷杉,突然给了李吉均灵感 他采集了冰耻上的朽木,带回碳14测定,发现那是三千年前新冰期时代的遗留 李吉均把这里曾经的冰川命名为“雪当冰进” 这次科学试验证实了李吉均20世纪50年代考察祁连山时留下的推测: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集中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分布区,那里山高谷深,冰川融化强烈,夏天经常形成冰湖崩塌和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974年,在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积劳生病,患有高原反应引起的严重肺水肿,掉了病根 4年来,李吉领导冰川集团,对东起雀儿山西至蚂蚁和西昆仑山、南起喜马拉雅山北至羌塘高原的冰川进行了艰难的长距离考察,其中冰川性质、雪线变化、冰川发育与地形、大气环流关系、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李吉均院士和考察队成员在马顶山多年冻土观测站拍照,经过10多年艰苦考察,李吉均对冰川发育的自然条件、冰川分布和性质、成冰作用和冰川运动、冰川水文特征、冰川变化和快速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1973年—1980年,李吉均先后与他人撰写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两本专业书,全面阐述了西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现代冰川的分布、性质、变化及气候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雪域丰碑在1978年,李吉都迎来了自己科学事业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他跟随施雅风、谢自楚等学者组成了中国冰川代表团,首次走出国门访问了英、法、瑞士等国,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会议。 在此期间,李吉均与英国地形学家达比希尔等外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科学视野 1980年,李吉邀请德比希尔到兰州大学讲课,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大学冰川沉积学讲习班 研讨会把学生组织到庐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引起了中国东部古冰川的争论,开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 “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曾经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1922年,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提出华北地区和欧美一样,发育了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及其继承人经过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东部陆续建立了100多个“古冰川遗迹点”,北到大兴安岭,南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海南岛,像庐山黄山一样高,海面低,发现了“古冰川遗迹”。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第四纪沉积和环境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怀疑中国东部低山地区第四纪发生冰川的可能性 为此,李吉均三上庐山于198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庐山第四纪环境发展与地形发育问题》一文 通过实地调查,他用热带亚热带地形发育理论正确解释了庐山等中国东部山区的第四纪沉积现象和地形演化,形成了一句话,得到了地理学界的广泛赞同 李吉均院士在马衔山顶现场考察了典型的冰缘现象冻土草丘1989年,李吉均与施雅风、崔之等30多位学者一起编写并出版了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和环境问题》。 他们在李四光被称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庐山“阿姨冰期冰耻物”中发现了属于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花粉,由此说明被李四光判定的冰川堆积了,实际上泥石流堆积了。 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困惑了中国地学界多年来东部古冰川成因的纷争,大体上阐明了。 研究东部第四纪冰川,而且李吉均关注“青藏高原隆什么时候开始的”。 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研究意义不限于其本身,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都有关系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1970年代末,海外学者西尼村的观点很流行 西尼村认为上新世末,青藏高原达到了3000~3500米的高度。 197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青藏调查组召集了约20多名学者在山东省召开了“青藏高原隆起学术讨论会” 在会议上,大家就青藏高原隆升问题达成了很多共识,由李吉均主导,租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一个房间,仅10天左右就完成了《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于1979年《中国科学》第6期发表。 “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宽度和形式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在始新世末期从海侵到陆地后,两次夷平,到上新世末,地面高度只有1000米左右,之后到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整体上断块上升,但空间上有差异 施雅风评价说“是里程碑式的集体创作”。 渴望国际上主流的青藏高原形成观点,开辟了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阶段 《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宽度和形式的探讨》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经久不衰,成为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古典文献 从此李吉均对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思考研究进一步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提出了“西藏运动”的概念 他发现了180万年左右高原东部和黄河流域发生的构造运动非常明显,黄河通过三门峡东流入大海,追踪后通过循环化积石峡进入循环化盆地等一系列地质证据,提出了“黄河运动”的概念。 他发现并命名了后期更新世的重要隆升。 这就是“共和运动” 这次运动大幅下切龙羊峡,高原上升达到今天的高度,喜马拉雅山脉成为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中国西部更干旱,冬季风更大,构筑了现在亚洲自然地理的基本格局,青藏高原隆升的学说 学术传承1984年,李吉均就任兰州大学地理学部长,在他的主持下,兰州大学地理系日益繁荣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吉利用兰州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有利位置,开展黄河多层次床成因和深黄土沉积剖面的系列研究,明确兰州地区黄河有7级床,并与上观黄土地层相关,进行古地磁、裂变轨迹的测量 在甘肃临夏北盐,李吉均发现了解决办法的后期更新世黄土剖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指标的研究,首次实现了中国黄土记录和南极东方站15万年来冰芯氧同位素曲线成功的应对,在黄土研究中加入了精彩的一笔,以兰州阶地为基点,上升 向下延伸,明确黄河发育的全过程 这是李吉均重大创新的成果 另外,李吉均提出了“季风三角”的概念,明确了第四纪时代中国北方存在季风区和西风区两种环境变迁的模式,对中国第四纪环境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研究了长江三峡和四川盆地的地形,结果发现三峡地区楼层序列中最古老的楼层年龄约为120万年,因此长江至少在120万年前切断了三峡,东流入了大海 冰河学、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地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行业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的鼎托,李吉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郑国锟、刘成、陈耀祖、李吉均(从右开始) 4名院士在一起 资料摄影科学研究没有结束,从2002年开始,李吉将眼球放在陇中盆地后期新生代环境和地形演化的研究、东部平原地质记录的发掘研究上 年,80岁的李吉均以“野外调查、实地讨论”的方法庆祝生日,在兰州毗邻的白银景泰黄河石林顶上,师生四代与黄河地质沧桑共同讲述了进化的历史。 年,陈发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至此,李吉均的学生有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三名院士,“师生四院士”一时成为了佳话 自1958年教书以来,李吉均一共培养了一百多名高级地学人才,他有效保存秦大河、德师生三代,突破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故事,至今受到科教界的广泛称赞。 “是他们自己在努力。 我只是发现他们,引导他们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一谈到自己的三个院士学生,李吉均总是谦虚地说 “孔子说‘我的路是一贯的’ 》李吉均的治学精神和学术体系也“一贯” 李吉既有趣又广阔,涉猎广泛,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发展是他的学术思想中勾结的始终核心和主线 “多年后,秦大河、周尚哲、姚檀栋等在恩师李吉均学术思想总结的复印件中这样评价。 李吉均读了很多书,但他不是书房的地理学家 “只要身体条件好,无论多高的山,他一定会多次登上山顶! 》李吉均的儿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丁说。 几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吉均笑了。 “我前几天梦见了冰川,梦见了睡在冰川上。 “为了流水的东西,如果不是盈科也不行。 君子之志在道,不达章 “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李吉都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持续追求理想,持续追求科学真理”。 这种精神不仅实现了他个人事业的理想而且影响了学校、学科和许多有梦想的学生们 学人小传李吉均,1933年出生,自然地理和地形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冰川学、自然地理学、地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际关系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具有西部特色的青藏高原冰川、黄河起源和地形演化、第四纪黄土、高原隆升及对中国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观点,对中国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有独特的见解 出版专题十馀部,发表论文350馀篇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届竺可框架野外事业奖、中国地理学优秀奖等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年07月15日11版(作者:宋喜群,本报甘肃记者站长; 刘晓倩,中国科学报记者)照片:兰州大学信息网,网络,资料照片编辑:王子墨:邢晓常莹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位从冰川里走出的院士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