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从海底到陆地
从水下调查到场外挖掘
三十年间
考古学家渐渐发现这种体量巨大
剩下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的神秘面纱!
8月8日,“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和南宋海贸易”展览会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幕,展览会制定了两个月,草原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博物馆之夜”的活动,展览会场开放,参观时间为每天9:00-20:00,月 这次珍贵的展品来自“南海I号”的出水文物,“南海I号”的精品文物在内蒙古自治区首次集中亮相。
此次展览展出了“南海I号”沉船文物和其他展品296件,展示了“南海I号”跨海渡洋的壮行和南宋时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展览会共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南国中兴、万贯珍品、万里行舟、船沉南海和单位载客痕迹,系统介绍了“南海I号”沉船所处的时代、装载货物、船员生活、沉船发现和沉船考古实录。 本展被选为第17届(年度)全国博物馆的10大陈列展览精品推荐优胜奖,很受欢迎。 这次引进是“南海I号”精品文物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集中登场,内蒙古地区广大观众为了近距离品尝这个考古人和博物馆人倾力举办的文化宴会,为共同见证这一南宋海上贸易的精彩传奇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据了解,公元12—13世纪南宋时期,满载中国瓷器、铁器等商品的大型船舶扬起东南沿海港口前往东南亚、南亚、甚至遥远的西亚、东非。 在经过广东沿海川山群岛附近的南海海域时,遭遇自然和人为灾害,沉入海底……
20世纪80年代,这艘南宋海船可以夺回天日,后世命名为“南海I号”。 经过考古工作者勘探、打捞的研究表明,“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最完善的远洋贸易商船。 除了装载成千上万的瓷器、金属器、香料等排列有序的货物外,还可以容纳近千名船员。
从海底到陆地,从水下调查到异地挖掘,30年来,考古工作者逐渐揭开了这个体量巨大、完善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的神秘面纱。 “南海I号”打捞钻井是中国积极开展水下考古事业以来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其第一个沉井法整体打捞技术,以及“整体打捞、整体发掘、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的理念和实践,是中国国际水下文化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展览体验,内蒙古博物院邀请了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海I号”沉船挖掘者魏峻先生,为观众带来了“沉舟出沧海——“南海I号”考古故事”讲座 讲座预定播放一周左右。 展览期间,内蒙古博物院还将开展网上教育活动“福船破浪行万里”、“南海I号”的暴露、陶艺体验等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推广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乌恩奇表示千年岭南、粤美天下。 内蒙古和广东依赖草原兴起,依赖海洋兴盛,历史上都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现在分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文化各有特色,但历史都是辉煌的 通过这些文物精品的展览,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在祖国北疆听到丰富多彩的海洋贸易故事,促进蒙粤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国各族群众的交流交流交流交流载体
记者:张鑫
主题:跨越800年的时空对话! “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和南宋海贸易”展在内蒙古登场! 』
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场跨越800年的时空对话! “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