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6字,读完约7分钟

科普作品的创作,如何把握科学性、可读性、幽默感的平衡是一大难点。 光明图像/视觉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有网友指出武汉某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对野生动物表现不当。 “果子狸全身都是宝,那些肉可以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山珍”。 ”。 这本专为儿童编写的百科全书不介绍动物的习惯和栖息地等知识,但聚焦于野生动物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吃”,甚至把白芷的配图搞错了。 受到各界批评后,出版社将其搁置解决。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一本书很快就能下架,但那种折射的落后观念不会很快消失。 事实上,科普文案不科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科学普及联系着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联系着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绍我们的动物朋友,在书中展开自然的形象,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写自然的时候,应该在哪里落笔呢? 最近,记者采访了许多科普作家,他们的回答有很多共识。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1 .今天也需要专业的科学家

兰州大学80后动物研究者赵序茅被誉为“动物翻译官”,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10多年中,他热心于科普,出版过10本科普图书。 今年年初,当他看到《动物小百科》把哈比辛的配图错当成浣熊时,他并不意外,却发现许多写自然的作品都有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赵序茅说,他的科普文章总是以传递准确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他认为写自然、虚构文章和非虚构文章也应该区分开来。 年,赵序茅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明合着的《红口美猿传说》,是一部类似信息报道的非虚构科普作品。 这本书基于研究小组金丝猴十余年的跟踪注意,用“全事记录法”详细记录了金丝猴群一年四季的行为。 金丝猴,这是一个在地球上延续了44万年的民族,活跃在云南白马雪山原始森林的生灵们,只要把它们白描记录下来,就足以写出传奇故事。 加上生动的语言和科学可靠的知识,这本《赤口美猿传说》评价了年度“中国的好书”。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我创作的第一标准是努力符合动物行为学。 ”。 儿童文学作家刘虎创作了许多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我是地质工程师,研究地球快速发展史是工作的重要文案之一,古生物是我常用的专业之一。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和野生动物密切接触,所以我在写与生态人文主题相关的动物小说。 ”。 对刘虎来说,普及科学知识是他重要的创作动机,即使写虚构的小说,他也尽量了解写野生动物的习惯。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十万个为什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是我的科学启蒙读物,当时真的有很大的科学家在做科普! ”。 赵序茅的阅读记忆中记载了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奇迹——1965年至1965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凝聚了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为这本书写稿。 “十万个为什么”共2480个问题,那时科普春雨润物无声,引领一代青少年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赵序茅说,即使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大科学家进行专业的科普。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2 .从普及科学知识到传播万物平等的自然观

“他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罕见的高级原料,也可以治疗烧伤。 他们的毛皮可以做皮手套。 其尾毛和针毛可以做成毛刷或刷子。 ”在《动物小百科》的记述中,断霉素这种野生动物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利用。 在采访中,所有作家都会提到将野生动物功利化的观念,他们认为这种观念是落后的,不科学的。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这种表现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张劲硕对记者说。 多年来,张强硕翻译编纂了许多畅销书科普图书,共审阅各类科普读物200本。 “视动物为资源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中很普遍”张劲硕指出,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后,我们开始大量推进野生动物的保护,在“利用”野生动物之前,我们的生态观念开始转变,进入21世纪。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我一直试图用文学的方法来表达这种生态观念。 万物平等。 大型生物、微生物、益虫、害虫、自然后代”刘虎说,只从人类利益来看待动物,反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迅速发展。 例如,我曾试图消灭麻雀。 因为麻雀在吃人类的粮食。 结果,麻雀数量锐减,虫害泛滥,许多农田被收割。 这是因为物种灭绝会引起生态失衡,人类自然受害。 刘虎认为,爱护自然,只有爱护我们自己,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快速发展的正道。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什么样的科普比较好? 赵序茅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在一次讲座上,一位生物老师问赵序茅。 “赵博士,你们研究金雕、雪豹有什么用? ”。 赵序茅突然发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导向的书有很大的局限性,个人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知识,如果停留在科普知识的水平上,就永远出不了大众圈子。 赵序茅开始试图“升级”自己的文章。 他认为,良好的科普必须从知识驱动转为思维导向,树立科学思维、科学观念。 例如,《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描绘美丽乡村的突变,明确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的作品”。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从普及科学的正确知识到传播万物平等的自然观,这不仅是科普作家的“创作升级”,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接近自然规律的重要一步。

3 .需要科学知识,必须了解审美

“中国一定需要自己的科学普及。 ”。 在张强硕的思考中,写作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体文议题和哲学命题。

科学普及的目的是什么? 张劲硕说,我们的科普作品没有告诉孩子们果子狸肉可以吃,皮可以用,而是在看到果子狸后,写了一首诗,画画,让他们认为“我们和动物一样有不同的东西”。 另外,我们的科普文案水平也必须提高,没有多少翻译语言。 有良好的文案基础,写的是科学小品、科学文艺。 张劲硕认为,科普事关人们的精神层面。 写自然需要科学知识,要理解审美。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打开窗户,一排白鹭升上蓝天。 一开门,两只黄鹄吹响了翠柳。 这是古代诗人的生活。 作为理工男张劲硕,非常喜欢被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相关的兴起所感动的东西。 据说汉字造字与动植物有关,全唐诗中吟鸟的诗作有数千首。 中国自古流传的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年,赵序茅写过一本科学小品《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他想通过自己的注意力告诉人们人类的许多问题可以为动物找到答案。 然后,他看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不足,想通过越来越多的探索,写科学论文。 和赵序茅一样,刘虎也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白鹿还是幼狮,都是写野生动物的,都是写人类的。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少年是什么莫学夫诗? ”对先贤2000多年前的提问,张劲硕的解读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认知自然后,会影响自然美,影响我们的语言,用杜鹃花的血形容人的痛苦,用燕舞莺的叫声表达春天的喜悦。 “鸟兽草木之名多识广”不仅与积累知识有关,也与涵养气质有关,与不了解哈比辛无关,但我们要尊重生命,不要敬畏自然。 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书写自然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

“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本报记者陈雪)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科普作品,应该怎么书写”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