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记者李艳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1日发布风险预警,称一些银行保险机构最近接到投诉,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银监会提醒消费者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据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称,犯罪分子的欺诈行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卡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被盗,卡内余额被转移。最近,一些不法分子首先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码、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然后向受害者的手机发送虚假的“返回并更改”短信,声称航班、高铁、酒店预订、旅行计划等。“被疫情取消的,可以因退货和换货获得赔偿”,诱导受害者在短信中拨打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未知链接,并按照其提示提供银行卡号码。
第二,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打着“购买防护用品”和“献爱心”的幌子,诱骗消费者转移资金。犯罪分子在网络平台上以销售口罩等防护材料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并在转账收取消费费用后“黑”受害者,或诱使受害者在网络钓鱼链接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此外,一些犯罪分子冒充慈善组织或爱心人士,向消费者发送虚假的捐赠信息,以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爱心捐赠”。消费者相信后,一旦他们转账,账户资金就会受损。
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首先,他们应该警惕银行卡转账和汇款业务。消费者收到“退货换货”信息后,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发布的官方渠道进行检查确认,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或使用未知来源的无线网络,以防重要个人信息被盗。
第二,要注意保护个人敏感的金融信息,不要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目前,消费者应该保持冷静。当他们询问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时,不要盲目听信,也不要将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敏感金融信息泄露给他人。
三是谨慎开展网上私人交易,确保账户资金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网上私人资本交易风险大,身份验证困难,资本安全和合法权益难以保证。消费者应该通过正式的平台和渠道购买材料或进行捐赠。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网上私人交易,也有必要尽可能核实发布信息的个人或机构的身份真实性,以保护其自身财产不受侵犯。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庞博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银保监会提示:防范不法分子疫情防控期实施诈骗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