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2字,读完约8分钟
[如果您打开该列]
命令全国人民,并纠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施能力的集中体现。理解“法治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富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从2020年1月2日起,《人民日报》推出“中国的统治”专栏,聚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习宣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中国的统治”,剖析发展背后的“中国密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
最近,COVID-19突发肺炎疫情,触动了中国人民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心灵。这一流行病对经济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的治理优势,用宏观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应对疫情影响?本期《中国的规则》栏目邀请的对话嘉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讨论如何在金融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团结强大力量共同抗击疫情。
这种流行病对经济产生了暂时的、暂时的影响
人民日报在线:在COVID-19中肺炎的出现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刘尚希:当前肺炎疫情在COVID-19中最明显的影响首先是在消费需求方面,如旅游、餐馆、酒店以及电影院和ktv等需要在消费前聚集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就像悬崖,即需求突然消失。然而,这种影响并没有损害其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而是影响了流量,而不是经济存量。因此,这种影响在短期内是一个断点,不会在各种需求之间传递而产生连锁反应。在等待疫情结束后,一旦需求恢复,企业就可以逐步恢复。然而,一些企业目前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不得不有资金维持,并且有许多固定和刚性的费用,如工资和租金等。这需要政策支持。
第二,对供应方的影响,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持续影响,即使在短期内也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这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中小企业的资金链脆弱,应收账款占比相对较高。一旦生产不能及时恢复,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经营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营业收入减少。这时,资金链很容易断裂,这可能导致企业大量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可能导致失业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与对需求的影响不同,流行病对供应或生产的影响是连续的,并且具有滞后惯性,这可能对供应系统造成重大损害。例如,一些企业迁出,一些企业关闭,这可能使原来完整的产业链不再完整,打破原来的供应链,必须重建一个新的供应链,等等。
统筹规划要注意保持“三链”的稳定
人民网:鉴于上述现象,企业需要缓解哪些困难?
刘尚希: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那些脆弱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其薄弱环节,以防止疫情冲击造成的“多米诺效应”。有必要及时修复因疫情影响而断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防止永久性破坏。政府和市场应该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高水平观察,科学引导,通过政策解决瓶颈、痛点和弱点,而不是派干部到企业去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保持“三链”的稳定——资金链、供应链和产业链。首先,资本链影响到小、中、微型企业的生活条件,这些企业涉及大量工作岗位。维持资本链意味着维持这些现有的工作岗位,而不会因疫情爆发而损失太多。二是保证供应链,通过维持物流的顺畅流动,进而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使整个经济能够循环。资本链和供应链维持后,行业中的所有环节都趋于稳定,产业链也能保持稳定。这样,整个经济可以循环。经济流通的畅通是疫情影响造成的最大问题。
与供应链相关的是物流问题。受疫情影响,部分道路封闭,运输人员减少,导致物流不畅。企业暂时离不开物流。在物流不畅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产品积压,即使恢复生产,库存也会滞销,原材料也不会运进来,这将堵塞整个供应链,降低效率,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现金流和营业收入。因此,在分工合作的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
解决企业困难,要从顺畅流通入手,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形成“政策组合”。“点状政策”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围绕经济周期制定和实施,努力避免陷入“政策无效、退出难”的困境。
实行精确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有利于稳定经济
人民网:目前,各级卫生防疫财政补贴已超过900亿元。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金融政策和资本投资的有效性?
刘尚希:目前,一系列强化政策为赢得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持。从财政补贴的角度来看,自疫情爆发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和防控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线医务人员临时工作补贴、基层防疫经费和中央医疗物资储备经费都有各级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
从税费优惠政策来看,民航企业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是免税的。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企业,损失结转期在现行五年结转的基础上延长三年,以此类推。通过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它可以促进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并刺激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了政策控制,保证了关键支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应该说,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也是战胜疫情最可靠的保证。这一系列政策已经证明了金融紧急事件的作用。
财税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抗击“流行病”
人民网:鉴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家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刘尚希:受疫情影响,直接补贴、间接补贴和防疫物资采购增加,可能导致地方财政缺口扩大。
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综合政策来应对。财政补贴政策与税费减免政策的联合运行。目前需要的是一种救助政策或生存政策,它采用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来减轻企业的负担,以确保企业生存和减少破产为首要任务。我们看到,疫情爆发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和防控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实施所谓的需求刺激政策是无效的。
首先是保护企业的资金链。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财政和金融政策是协调的,可以提供贷款折扣。同时,政策性融资可以解决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企业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担保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担保费补贴,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措施对地方企业进行分类,采用库存管理,并直接给予适当补贴以维持企业的运营。
其次,要尽快疏通物流,并以此为契机,理顺物流业发展的体制问题,解决物流区域格局不合理和地方割据的问题。各地要分类采取政策,因地制宜,有条件、有步骤地缓解物流不畅和物流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三,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优先考虑稳定就业。大量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本链是保障就业岗位,减少疫情对就业总量的影响,避免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化;另一方面,它为中小企业恢复工作和提供招聘援助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地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应给予适当的援助,以克服这一流行病的影响。同时,帮助贫困劳动者有秩序地重返工作岗位,防止他们重新陷入贫困。预防失业风险和稳定就业也可以实现稳定增长。
第四,鼓励ppp(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一些市场化改革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财政资金不是无限的,必须引导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和市场可以形成合力,政府也可以从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要有宏观视野,统筹考虑金融资源与市场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改变金融资源的惯性思维和政策思维,通过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合作创新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当前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市场和社会通过协调与合作正在形成一股合力,这正显示出坚持民族棋局、调动各方积极性、走群众路线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我相信,只要我们增强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疫情,制定准确的政策,就一定能赢得防控疫情的战斗。(邓志辉、宋子杰)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刘尚希: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