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南宁5月3日电: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做点什么——年轻的大学生感受到了防疫的“生命课堂”

新华社记者陈一凡和杨赤

走进家庭,看卡片,宣传防疫知识...“00后”的每一天,年轻的詹泽鹏依然栩栩如生。“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成人仪式’。”

面对疫情,刚踏入大学校园的詹泽鹏,从2月9日开始主动到社区做防疫和控制志愿者。

“我会去任何需要我的地方。”詹泽鹏说,他参加了南宁市五个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虽然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值班了,但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家庭有移民,哪些卡点需要值班。

在社区完成志愿服务后,詹泽鹏前往共青团南宁市委青年志愿者部实习,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社区工作可能很普通,但普通的工作也可以很出色。这增强了我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心。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年轻人责无旁贷。”詹泽鹏说道。

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必须做点什么。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全国性行动中,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随处可见,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同时也给这些青年人上了一堂“生活课”。

陈是大二的学生。今年1月,他和几个朋友跑来跑去招募志愿者,成立了南宁市周六慈善志愿者协会国泰中队,从而开始了志愿服务的新征程。

对于陈来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上背着30-40公斤的消毒剂在城市街道上杀人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每天至少要换三次消毒水。下雨天穿防护服特别闷热,根本分不清是汗还是雨。”陈对说道。

给一线工作人员送防疫物资,给医务人员送水果,给社区的贫困老人和贫困家庭送爱心……陈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志愿者朋友们一直在志愿者服务的路上忙碌着。仅在几个月内,志愿者的人数就从几十人增加到了114人。

“组里很多志愿者互不认识,但只要有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消息,大家都会积极响应,就像一家人一样。”陈对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疫情过去后,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会停止,更多的人将参与进来。”

大二学生黄海(音译)是一名老兵,他一直坚信“退役不会褪色”。当疫情来袭时,他回到玉林市陆川县田亮镇过年,并主动争取在镇上防治疫情。

镇上的菜市场人流复杂,值班压力很大。黄海需要登记和测量每个进入市场的人的温度。有些老人不识字,所以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帮助他们注册。

“做一个有血有肉、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我在部队学到的。通过参加防疫和控制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黄海表示,在未来,他将秉承这一信念,继续为青年做出贡献。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有所需,必有所为——青年大学生感悟抗疫“人生课”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