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昆明5月3日电:云南“95后”青年勇敢地成为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
新华社记者
云南与老挝、缅甸和越南接壤。随着预防和控制海外COVID-19肺炎疫情的投入压力越来越大,许多“95后”青年积极投身于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其中有逆行志愿者、现场值勤的大学生和守卫边境的警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进一步加强边境疫情防控网络。
逆行是志愿者最美丽的姿态
22岁的周兰(音译)是云南师范大学老挝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今年3月下旬,她得知云南省勐腊县磨憨港正在招聘防疫翻译志愿者后,主动与室友李宏琼签约。
磨憨港位于中老边境,白天温度超过30摄氏度。像其他一线防疫人员一样,穿着防护服的周兰和李洪冲看不出他们是“90后”。主要负责从事货运的入境老挝司机的信息登记、体温测量、防疫相关政策的解释。
“我刚来的时候,工作量很大。有时我会在早班和中班的一分钟内登记一辆车和司机信息。第二天一早,我上完晚班回到酒店。”周兰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与其他坚持时间较长的人相比,我们付出的仍然太少。”
李红旗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有时我每天都要和100多名老司机交谈,明显感觉到我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在周兰看来,经过近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她变得更加稳定,更加耐心,更加感激和感激。
"起初,父母们仍然很担心,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周兰说,在我们穿上防护装备后,我们拍了照片并发送给我们的家人,他们逐渐松了口气。
周兰和李红旗为能在边境第一线参与抗击“传染病”而感到自豪。“当我看到招聘老翻译志愿者的消息,我觉得我的专业可以派上用场,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周兰说,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应该献出自己的力量。
现场值班是大学生的首创
李华思(音译)是云南工商学院的大二学生,他住在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孟鹏镇紫金寨。一个多月前,李华思主动报名到村里的检查站值勤,白天在边境巡逻,晚上守卫检查站。
卡点位于离家半个多小时路程的空地面上,由李华思和邻村的一名村民守卫。起初,这里没有电,他们的手机不得不每两天被带回村子充电。
"虽然两国的边境防控措施很严格,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李华思说,最近几天,卡点的值勤队增加到了4个,太阳能已经接通,生活方便多了。
帐篷外面有从家里带来的锅碗瓢盆,他们每天自己做饭。“很难谈论它,也就是说,有更多的蚊子在炎热的天气里,遭受一些血肉之躯。”李华斯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党员,特别支持他参与防疫和控制。为了不耽误学习,他还每天花时间阅读大学专业的书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是合情合理的。”李华斯说。
指控是边防警察的责任
一个小帐篷,一张简单的折叠床,一堆火...这是高行知所在的中越边境的防疫控制点。高行知今年25岁。去年9月毕业后,他来到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新店分局,从事边防检查和边防管理工作。
新店子站位于河口县桥头镇,正常高峰期每天有数千人进出。疫情爆发以来,河口县和桥头乡相关部门在边境一线增加了多个执勤卡点,派出了更多的边防警察、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执勤,高行知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必须拦截、调查和监视所有外国人员,一旦发现非法移民,他们必须及时报告并说服他们返回。
每天24小时值班巡逻,隔天轮换。高行知和他的同事们任务很重。"晚上能见度很低,我们经常在黑暗中巡逻."高行知说,河口漫长的雨季、高湿度和大雾使巡逻工作更加困难。
最近下了很多雨,巡逻道路又滑又泥泞,不小心很容易摔倒。"几乎每次回来,我都浑身是泥。"高行知说道。
既然我选择了边防警察这个职业,我只在乎风雨无阻,先冲锋陷阵。从工作开始,高行知就习惯了在前线冲锋陷阵。“父母经常担心,但他们也理解我的工作。”他说,为了报告自己的安全,他每周都要挤出时间和山东青岛的父母视频聊天。
高行知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在照片中他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立场:西藏、新疆、广西、云南……每个人都在中国的边境地区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说:“每当我想到每个人都驻扎在祖国的边疆,我就感到我并不孤单。”(记者姚冰、颜勇、曾伟、强子)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云南“95后”青年勇当边境一线防“疫”先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