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昆明5月4日电(记者彭、林必丰)“包装要平整,否则很容易伤到花。”刘凯彬,一个“90后”男孩,刚刚和顾客谈完话,然后走进忙碌的花店,检查即将运往上海和深圳的包装情况。
配有自动传送带和智能冷库的花卉车间,装有环境控制系统和智能灌溉系统的温室……从“玫瑰小白”到在云南省曲靖市吕梁县建设一个千亩玫瑰种植基地,刘凯彬花了五年时间。
"最近在花期有更多的订单."接完电话订单后,刘凯彬穿梭于车间,对生产线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
“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适合我。”医学院学生刘凯彬笑着回忆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行医,回到家乡郭家村,开始思考该怎么办。考虑到花卉是云南的特色产业,他决定种花。
这个决定遭到了他家人的一致反对,但他的父母给了他最初的风险投资。
租地、买苗、浇水和施肥...吕梁县没有专业的花卉种植者,缺乏经验的刘凯彬自己种植了10英亩的红玫瑰。看着地上的玫瑰,刘凯彬什么也做不了。“我只是忙着种花,却忘了联系买家。”哪里卖这么多花?”
当他想到昆明的斗南花市时,他一个人去花市联系购买,却被告知花的质量一般,采摘得太晚,太离谱,达不到销售标准。
在种花的第一年,刘凯彬“用竹篮打水”空".正当他的家人认为他会放弃时,刘凯彬开始走遍全国学习种花。
"红玫瑰和白玫瑰是传统品种,市场正趋于饱和."在研究过程中,刘凯彬受到一位同事的启发,决定尝试新的品种。新品种价格高,利润为//0/,但市场需求不确定,风险高。“很多人做这件事太冒险了,我不害怕。”
刘凯彬开始研究和培育新品种。2016年,他种植的玫瑰以高于普通玫瑰的价格售出,并赢得了他生命中的第一罐黄金。
找到正确的方向后,刘凯彬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动员村民一起种花。郭家村的玫瑰种植基地逐渐发展到600多亩。种花、浇水、施肥、采摘、包装和送货……除了几个帮手外,刘凯彬都是自己做的。“一般来说,采摘从早上7: 00开始,花束在下午6: 00包装好,送到都南。”通常是在一大早就卖光了,第二天还要重复同样的工作。”
2018年,刘凯彬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成立了一家公司。“过去,鲜花被送到斗南转售,由于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很大,很难从终端客户那里获得反馈。”为了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刘凯彬和他的团队开始实施定价销售、产地直销、网上销售等模式。
刘凯彬逐渐开放市场,开始扩大种植规模。现在,刘凯彬和他的团队已经在马街镇建立了第二个玫瑰种植基地,占地近500亩,已经带动了150多名农民四处寻找工作。
"除了已批量生产的40多个品种外,还有200多个试验种植品种."刘凯彬每年都会筛选新品种。
夜幕降临时,马街镇的玫瑰种植基地仍然灯火通明。这里包装的鲜花将销往全国各地。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90后”小伙的“玫瑰生意经”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