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金融网6月5日电-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并且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达2.9亿。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中国医学新城博士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重视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完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的综合服务。
我国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正逐步受到重视
据报道,我国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正处于逐步重视的阶段,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意识,增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能力,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整体控制率势在必行。
霍勇教授认为,通过建立各级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筛查管理中心,可以形成筛查标准和统一的名单,开展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筛查,有利于了解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和控制情况。同时,利用社区医院的便利性进行后续管理,以同样的理念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对有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统一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更好地管理心血管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在中国患病率增长最快,暴露水平最高。在筛查方面,据1000多万体检数据分析,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血脂异常,但95%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血脂异常。同时,有一些血脂指标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但未纳入常规筛查(如脂蛋白A)。“这表明改善血脂水平的筛查是有效控制这一危险因素的关键的第一步。”霍勇教授说。
此外,从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角度来看,中国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的控制表明,中国的控制率仅为31.4%;其中,高危人群的依从率仅为24%。霍勇教授强调,这表明现有的治疗措施仍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要。“我们应该想办法将更多的创新药物带到临床,带给患者,并进一步改善血脂异常的管理。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导致了心血管事件残留的高风险,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筛查和管理。”
重视对基层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帮助慢性病管理更加全面
数据显示,对各种心脏病的不当控制会发展到一个严重的末期,即心力衰竭,也被称为“心脏病的最后战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心力衰竭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成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达1.3%,至少有1000万患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都有较高的心力衰竭风险,这些疾病会在后期导致心力衰竭。
对此,霍勇教授提出,心力衰竭治疗的负担很重,但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心力衰竭的药物很少,这阻碍了基层对药物的选择。“建议关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心力衰竭治疗的药物结构,适当调整用药途径,特别是疗效确切、经济性较好的药物,可显著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负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中国心血管病患者高达2.9亿 霍勇:应完善筛查、诊治、随访一体化服务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