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社会对具备专业英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 ESP)作为以特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虚拟教研室这一创新教研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为 ESP教学革新注入强劲动力,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深入开展应用型高校 ESP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对提升教学质量、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ESP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我国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ESP教学强调英语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在专业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虚拟教研室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地域与校际壁垒,实现跨区域、跨校的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师协同合作。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在资源整合层面,它搭建起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将分散于各高校、各专业的 ESP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汇聚与优化配置,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于师资发展而言,其为教师构建了开放多元的交流生态,教师得以突破空间限制,与不同高校的同行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交流,参与高水平线上教研活动与学术研讨,有效拓宽专业视野,实现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双向提升。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虚拟教研室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落地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其有力推动 ESP教学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为社会输送契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应用型高校 ESP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
平台搭建与技术支撑
虚拟教研室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稳定、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平台。以某省高校联盟搭建的 ESP虚拟教研室平台为例,其基于微服务架构开发,集成了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信息管理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同时拓展了专业英语语料库分析、虚拟仿真教学场景构建等特色功能。平台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全国 23所高校的 ESP教学资源实时同步,日均处理资源请求超 1.2万次。在功能实现上,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推荐系统基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数据,精准推送匹配的教研资源和协作伙伴;虚拟会议模块支持 4K高清视频传输与实时字幕翻译,有效解决跨区域交流障碍;课程开发工具集成可视化编辑界面,教师可便捷地将行业案例、学术论文等转化为交互式教学内容,极大提升了资源开发效率。
师资队伍建设与协同
虚拟教研室打破了传统师资分布壁垒,构建起跨校、跨专业的协同发展生态。
在笔者任职的应用型高校 ESP(专门用途英语)虚拟教研室内,由财经、信息、人文、理工等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组建了一支 ESP课程改革教学团队。该团队历经多年改革实践,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广泛带动全院英语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其中,有效优化了教师群体的知识结构,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模式,最终培育形成一支兼具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的 ESP教学科研团队,并成功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立项。依托团队协作机制,该团队累计完成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4项,发表 ESP教学研究方向学术论文 10余篇,构建起以“行业需求—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核心链条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显著提升了教师将专业领域知识转化为语言教学内容的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
在教学资源整合层面,虚拟教研室构建了分级分类的资源管理体系,这是资源整合的关键举措。笔者任职的应用型高校成功开发并开设了九门 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课程覆盖范围广泛,涵盖全院五十余个专业。具体课程包括传媒英语、商学英语、法律英语、财会英语、人文英语、信工英语、机械英语、土建英语和环境科学英语,每门课程均对应特定专业领域,能精准匹配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库,助力学生提升专业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推动英语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发展。
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虚拟教研室的支持下实现深度应用。笔者所在高校开设的《信工英语》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协同的教学模式。线上依托教学平台的智能学习系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进度,精准推送包含行业前沿新闻、专业技术手册等内容的个性化学习包,助力学生拓展专业英语视野。线下课堂以笔者主编的校本教材《信息技术及应用英语教程》为核心,结合“问题链教学法”,围绕软件开发、网络运维、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领域真实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与案例研讨,切实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精准监测。教师评价维度,除传统教学指标外,新增资源贡献度(如开发资源被下载次数)、协作活跃度(参与跨校项目数量)等量化指标;终结性评价结合行业认证标准,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在笔者任职高校的实践中,该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提升至 92%,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得到有效提升。评价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报告,为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形成“评价 -反馈 -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应用型高校 ESP虚拟教研室实践成效
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ESP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在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在各类专业英语考试中的通过率大幅提高,在实习与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开展专业相关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应用型高校 ESP虚拟教研室建设是适应行业需求与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举措,为 ESP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一系列措施,虚拟教研室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资成长、实现资源共享、深化行业对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虚拟教研室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成员参与积极性差异、资源更新维护成本高、跨校协作管理难度大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机制,加强技术支持与管理保障,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优势,推动应用型高校 ESP教学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英语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玉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课题基金:1.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JXJG-23-30-3),在研。
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应用型高校AI赋能PBL模式下的ESP教学创新与实践——以《法律英语》为例》(课题编号:WY-D-114),在研。
来源:人民视窗网
心灵鸡汤:
标题:应用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究与实践
地址:http://www.rm19.com/xbsy/699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