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兰州3月21日电:保障供给、稳定就业、促进扶贫——甘肃省贫困地区扶贫复耕的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胡维杰、张志敏和杜哲宇

近日,记者走访了甘肃省的一个深贫困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了解到自今年疫情爆发以来,深贫困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供给、稳定就业、促进扶贫,并尽一切努力攻克最后一个贫困堡垒。

扶贫研讨会:农产品和防疫材料的双重供应

甘肃托奇实业有限公司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宝安东乡撒拉族自治县,是一家原生产防水服的企业,在这场疫情中率先改变了防护服的生产方式。作为厦门帮助临夏州的东西方合作扶贫项目,该讲习班促进了许多穷人的就业。

保供应 稳就业 促脱贫——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复工一线观察

“我们很高兴听到一线医务人员穿着我们制作的防护服。这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贡献。”车间工人詹金春是一个已经办了卡的贫困家庭。最近,由于疫情,她的丈夫没有出去工作。詹金春在车间工作的收入保证了全家人能够稳定地摆脱贫困。在防疫期间,包括加班费和计件工资,春季的收入可以翻倍。

保供应 稳就业 促脱贫——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复工一线观察

临夏州是甘肃省牛羊肉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该州生产的牛羊肉及相关加工食品不仅在该省销售,还销往全国各地的市场。清河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厂门口安排了运输牛羊肉的冷链物流运输车辆。疫情期间,为防止牛羊肉市场价格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工厂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于2月14日恢复生产。除了牛羊肉冷链物流,还有方便面、香肠、牛羊肉酱红烧猪肉生产线,不断向市场输送食品原料。

保供应 稳就业 促脱贫——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复工一线观察

在疫情期间,临夏州有15个扶贫车间,日生产能力为4万个。托奇公司成为甘肃省第一家扶贫车间。截至目前,临夏州的回收率已超过95%,回收率已达到90%以上。

“保姆式”劳动力转移“上门”就业收入增加

2月28日,临夏州临夏县马尼斯沟乡汤家村的李媛媛和来自同一县的159名工人乘坐该县组织的大巴到达兰州中川机场。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李媛媛和他的老乡们被厦门市组织的车队直接送到了各个工厂。

自疫情爆发以来,临夏的许多农民工无法独自外出工作。临夏市和厦门市联手转移劳动力,组织了多批免费的大巴和航班。厦门的每个农民工都是直接从家里被送到工厂的。

李媛媛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贫困家庭。今年年初,她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外出工作。目前,她在厦门海沧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可达4500多元。

陈加丹,住在临夏县尹姬镇大潭村,今年50岁。2016年,他得了骨髓炎,导致他的左腿瘫痪。临夏残联介绍他到县扶贫车间学习缝纫技术。在这个名为“袁梦服装布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里,陈加丹学会了缝纫技能,成为了一名熟练工人。疫情期间,车间更换了应急口罩的生产,陈加丹和他的同事放弃了春节假期,全部动员起来制作应急防疫材料。

保供应 稳就业 促脱贫——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复工一线观察

"这个面具制作简单,只要你一学会就能学会."陈加丹说,车间对所有加班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在防疫期间,他的工资几乎翻了一番。记者看到,陈加丹2月份的工资收入达到了4300多元。

截至3月13日,临夏州共转移城乡劳动力142,33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59,837人,已建卡贫困劳动力31,683人。与此同时,泉州264个“扶贫车间”中的221个已恢复工作,吸纳就业6187人,其中贫困劳动者3066人。

这个尚未脱贫的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

记者在临夏看到,疫情期间他不能外出,但这也使原本缺少年轻强壮劳动力的农村充满了活力。在一些尚未脱贫的深层贫困村,村里的中青年人成为基础设施升级的“生力军”,一些贫困村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马一思多年前在厦门工作。疫情爆发后,他无法如期去工厂上班。他所在的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八个尚未脱贫的贫困县之一。此时,全县正在大规模升级县乡基础设施建设。

马一思所在的凤山镇将建村小学宿舍。他立即着手加入建筑工作,这样他就可以增加收入,在家门口工作。最近县里专门组织了劳动技能培训班,马一思参加了装载机和挖掘机的培训,为下一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准备。

记者了解到,自甘肃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一级降为三级以来,全县开始在部分合格乡镇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学校建设、道路拓宽、住房和医院改造均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东乡族自治县预计2020年投资2.4亿元,新建27所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47个住宅项目开工建设。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保供应 稳就业 促脱贫——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复工一线观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