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福州3月21日电养蜂人郑全福的“魔法”
新华社记者顾钱江、王成、张博宁
说起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蜜蜂养殖技术的经历,瘦瘦的郑全福眼睛一亮:“看到蜜蜂在巢里快速繁殖,就像变魔术一样。”郑全福的家庭,曾经一贫如洗,依靠这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魔法”变得富有起来。
2014年,郑全福的生活跌到了谷底。作为家庭的“支柱”,他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躺在床上。他瘫痪的岳父、岳母和姐夫失去了劳动力,饥饿的小儿子让郑全福绝望了。“我不能向别人借100元,因为我怕我负担不起。”说起痛苦的往事,他的眼睛都红了。
这位名叫“全福”的男子已被批准为贫困家庭,他在福建省顺昌县杨敦乡杨铿村办了一张卡。“县、乡、村的干部还躺在病床上,来看我,和我商量脱贫的办法。”郑全福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表示自己“想学养蜂”。
杨铿村位于福建省北部的鄢国山脚下。数千英亩的生态森林植被丰富,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这是蜂蜜资源的宝库。它在中亚属于热带气候,蜜蜂过冬并不困难。自古以来,就有养蜂的传统。养蜂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瘦瘦的郑全福早年断断续续地养过蜜蜂。
每年四月左右,当地都会有一种兰花盛开,可以吸引蜜蜂来闻香。郑全福把蜂箱和兰花搬到山的一端,被“诱惑”的蜜蜂就会成群结队地飞起来,落入养蜂人的香味“陷阱”。
“过去,完全是这种土壤,专业技能几乎为零。关键不在于掌握蜜蜂养殖技术,而在于制造小麻烦。”郑全福坦率地说。
得知福建农林大学蜜蜂科学学院定期组织培训班,镇上用结对获得的5000元产业培训基金帮助领导提前联系学校,报名参加郑全福。2015年底,病愈的郑全福参加了为期近20天的培训课程,并在“养蜂世界”学习。
“我觉得我已经学会了‘龙的十八掌’。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项技术,我是作为一个农民学会的。”说起养蜂技术,郑全福是没完没了的。“养蜂首先养育国王,而蜂王选择最重要的种子;中国蜜蜂‘喜新厌旧’,一个新的蜂巢会大量产卵……”
在养蜂过程中,郑全福向农林大学的老师请教,他的技术越来越熟练。饲养的蜜蜂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十几箱增加到目前的500多箱。
春分的时候,细雨淅淅沥沥,群山绿草如茵,水汽氤氲,数以千计的树木悄然发芽,预示着四月中旬的第一个“蜜月期”越来越近了。这时,郑全福的全部心思都在扩大蜂群上。
山坡上,无患子树下,散落着几十个蜂箱。郑全福揭开其中一个,拿出巢胚检查蜜蜂的繁殖情况。嗡嗡的声音没完没了。"一个巢胚可以容纳大约1500只蜜蜂,一个蜂箱可以繁殖10000多只蜜蜂。"
“2018年,蜂蜜产量超过4000公斤,收入20万元;受2019年洪灾影响,蜂蜜产量下降,但通过销售500箱蜜蜂种子,它也赚了20多万元。”已经精通“魔术”的郑全福,一下子摘下了“穷帽子”,一家人从低矮的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我死而复生。”郑全福高兴地说:“苦日子过去了!”
郑全福成了十里坝村有名的养蜂人,很多村民来这里学习艺术。郑全福被扶贫部门聘为讲师,定期给贫困家庭授课。他前后接待了40多名学徒,毫无保留地教授养蜂技术,并免费赠送蜜蜂种子。
黄启胜,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在郑全福手下学了4年养蜂。“现在我有30多个蜂箱,在学习养蜂的第一年,我就赚了1万多。”黄启胜说:“我准备继续向师父学习,我不可能一辈子学完养蜂。”
在客厅的墙上,郑全福讲课的两张照片非常醒目。“他的家人是残疾人,他得了癌症,他的腰椎严重畸形……”郑全福指着照片上的同学说:“很多都是贫困户,都是恶业缠身,我会尽力帮助他们。”
当被问及未来的计划时,郑全福充满雄心:“我希望今年的蜜蜂养殖规模能扩大到1000箱,两个孩子的教育要在家里做好。”
“更大的梦想是帮助贫困家庭,让更多的人学会‘变魔术’,通过养蜂致富。”郑全福说道。
在政府的推动下,郑全福注册成立了顺昌县手拉手养蜂合作社,并计划引进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致富。阳墩镇党委书记石萍透露,他正计划上线,封闭罐头生产线,把蜂蜜行业做大做强。他还准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并推出杨敦蜂蜜品牌,其名称为“兰花贮藏”。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养蜂人郑全富的“魔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