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重庆3月22日电:重症监护室护士的三滴眼泪

新华社记者周文冲

“请救救我妈妈...请...请...”呜咽变成了嚎叫,从听筒里溢出,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我唯一的亲人,我的父亲和哥哥都走了。”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校区的重症监护室里,罗晓清河的几名护士轻声抽泣着,而一名医生蹲在地上痛哭。

在重症监护室和呼吸内科做了14年护士后,拥有比她更好的生活并不陌生。然而,罗小青仍然感到痛苦,面对将要去哪里的肺炎疫情,在COVID-19——生病的母亲终于去世了。

这是罗小青来到武汉后第一次流泪。

仍在武汉战斗的罗小青告诉记者,他是个乐观主义者,很少哭泣。

2月初,重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管了两个重症病房。作为护理小组的负责人,38岁的罗小青带领115名护士和医生一起用死亡来“抢人”。

输液、插管、喂食、倒便盆...护士每天在“红区”工作4小时,与病人保持密切联系。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会被感染的。例如,当危重病人吸痰时,病毒可能会通过喷洒的气雾剂传播,这是非常危险的。

罗小青的医疗队也被痰困住了。一名危重病人需要吸痰,但当时医疗用品短缺,没有封闭式吸痰装置和正压头套,因此操作吸痰的护士有感染的风险。这个小组开了几个晚上的会,讨论了几个晚上,但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恶化。

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

“让我来解决吧。”罗小青走上前去。

当时,她手头只有一个自制的吸痰器,对手术效果也没有把握。

"我宁愿暴露自己,也不要给队员们留下困难。"在病房里,几乎所有的高风险手术如拔管和插管都是由她进行的。

那一次,她的手术一如既往的干净。痰被吸出,病人接受了紧急治疗。

罗晓清河小组成员发现,病房里一半以上的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焦虑甚至害怕。走进病人的内心,唤起他们的求生意志,已成为护理团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一位60岁的病人拒绝接受治疗,说他已经没有希望了,无法治愈。罗小青每天都和她聊天。五天后,病床上的病人坐起来,向罗小青打招呼。此后,病人逐渐配合治疗。经过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好转,能够下床了。

不久前,罗小青请食堂做了一碗长寿面,并和护士们一起为病人庆祝生日。“没有你的关心,我不会这么快好起来。”病人擦了擦眼泪,说这是她重生后的第一个生日,她的愿望是每个人都能安全回家。罗小青转过脸,试图阻止眼泪掉下来。"戴上护目镜,眼泪会沾到你的眼睛,这很危险."

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

她这次流泪是因为“重生”。

护理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90后的女孩,罗小青也为这些姐妹哭泣——在爱美的年纪,很多女孩为了更好地在病房工作,剪掉了长发。罗小青没有剪。她说她没有勇气。

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转危为安。在50天内,两个病房的70多名危重病人治愈出院。“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罗小青说道。

战斗仍在继续。罗小青让队员们很苦恼,她说任何想休息几天的人都会为她报名。

没有人报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