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6字,读完约8分钟

初夏,三晋大地再次披上绿色。从空处俯瞰,黄河西倚的吕梁山像一条刚刚苏醒的巨龙,在寂静中显示出生机和活力。

62岁的刘英明坐在远处俯瞰黄河的小山上。弯弯的身影诉说着过去的艰辛和辛酸,布满皱纹的黑脸充满了微笑。山是绿色的,天是繁荣的。老人一声不吭,期待着看着附近新种的树苗。

增加绿色和收入,村民不再担心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工作,主持召开了“深入贫困地区消除贫困座谈会”。与此同时,总书记对解决贫困这一第一民生工程和坚持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位于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山西的情况尤其典型。在全省58个贫困县中,有41个是国家和省限制的主要生态功能区。它们集中在北部的吕梁山、太行山和高寒凉山。极度贫困和生态脆弱交织在一起。

刘应明所在的大宁县娄底村位于吕梁山的西南部。早年,为了挣钱供孩子上学,他去了一家木材厂工作。毕竟,刘应明因为年龄和冠心病不得不回到村子里。他的妻子崔秀英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老母亲也是一个药罐。这个家庭的农业收入除了用来填饱肚子外,基本上都用来买药。2014年,经过准确鉴定,刘应明和他的家人成了有档案卡的贫困户。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2017年,村里成立了造林合作社,扶贫干部鼓励刘英明加入。起初,老人真的很担心:树种能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生存吗?植树真的能让生活繁荣吗?经过几番思考,刘英明跟随专业人士,想试一试。他按照标准规则堆放幼苗。种植后,他经常去山上照顾它们。他三个月赚了8000元。去年,刘英明更热衷于参与植树造林,他的妻子也为合作社做饭。一年后,这对老夫妇赚了21000元。看着存折上那些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刘英明高兴得闭上了嘴:种树赚钱,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土地,真是太好了!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太行山在吕梁山以东200公里处。虽然相距不远,但吕梁和太行的地貌却大不相同。同样,这两座山使山区居民一年四季都无法与外界联系。山西最大的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分别位于吕梁和太行山。

在石头山石沟,每个人都担心该做什么。一句话顺口说出了植树造林的困难。然而,驾车穿过太行山深处时,窗外不时闪现出大片的树木。这不仅包括党领导下的地方人民与天地抗争的历史成就,也包括近年来山西省生态扶贫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绿色标志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像刘应明一家这样的人摆脱贫困,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敢做大鸟,变投标为谈判

收入增加和绿色增长,从长远来看在现在更有利。原因很明显。然而,与其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一样,生态扶贫模式也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突破需要动脑筋,找到正确的起点。它也考验领导干部对人民的感情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为了探索生态扶贫,兰县走在了前列。县委书记高说:“过去植树要经过市场化的招标,由有资质的绿化公司投标。这也是该国的普遍做法。”生态扶贫模式的突破在于将参与扶贫造林的企业从绿化公司转变为专业合作社,将招标程序转变为谈判。

2016年,高多次召集县干部座谈。许多人害怕成为一只公开的鸟:如果一个价格超过20万元的项目必须通过招标,突然变成招标谈判,会有什么问题吗?

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也遇到了统一认识的困难。要改变原来的造林模式,需要在原来的模式下再切一些蛋糕。然而,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参与绿化和增加收入,这样的风险是值得承担的!

经过与山西省林业厅的多次讨论,兰县率先行动,选择了界河口镇汇里村,组建了林德才造林合作社。合作社由村里的绿化专家马领导。48名成员中有45名来自贫困家庭,每人贡献5000元。如果资金不足,将被劳务部门扣除。

目前,山西规定60%的合作社成员是贫困户,这使得贫困户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植树造林业务。过去,树是由其他人的工程队种植的,他们都在寻找身体健康的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无法竞争。刘英明感慨地说。

招标改为协商,由乡镇政府根据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造林项目的规模和造林地点的距离进行安排。据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介绍,大宁县2017年成立了37个合作社,增加了近5000人的收入。在投标谈判中,应尽可能考虑公平,以免有些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有些人没有工作可做。

以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合作社最担心的是树木的成活率。兴县林业局副局长任海泉说:林业部定期培训合作社成员,也注重选拔有经验的领导人。据报道,大宁县的造林已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结果购买,树木成活率已超过90%。

王金龙说,大宁县提前下达了任务,延长了植树造林时间,采取了人才引领、大家庭引领、专业队伍改革等方法,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参与率低、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长远发展赢得硬仗

两年来,山西省政府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其实施,并写下了它对三晋土地的忠诚和承诺。省委书记罗慧宁强调,实施生态扶贫是解决山西省深层次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扶贫应作为消除贫困的战略工程。罗慧宁与娄省长签订了扶贫责任书。坚持一线工作方式,组织11个市、58个贫困县的党政领导亲自指导造林合作社发现和解决一线问题。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今年年初,山西省发起了一场改革创新的大讨论。结果,全省党员干部进行了严格的党性锻炼,广大群众经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为了推动生态扶贫工作走得更深更远,有关部门翻山越岭摸准了真相。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造林合作社必须有工作要做,这意味着要种植更多的荒山和农田。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对山西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达的造林任务成倍增加。每个县都抓住了植树的机会,合适的林地面积大大减少了。摆脱贫困后,贫困家庭如何生存?如果没有工作做,生态扶贫的效果将会降低。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建立可持续减贫的长期机制是关键。山西省扎实推进五大生态扶贫工程。除了植树造林和绿化的劳动力成本,还有退耕还林补贴、森林经营和保护就业补贴、经济林质量和效益提高补贴、特色林业综合收入增长补贴。去年,山西省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183万亩,惠及8.9万户贫困家庭。造林面积285.5万亩,全省2563个造林合作社,增加贫困劳动者收入5.2万人。森林管理和保护吸收了24000名贫穷的护林员。150万亩经济林惠及14.1万户贫困家庭。上述政策帮助52.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全年10.5亿元的稳定增收。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在兴县和大宁县,在造林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综合经济合作机构。除了植树造林项目,其业务范围也扩大到承担小规模的水利和交通项目的村庄。这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后稳定致富提供了更多途径。在兴县赫尔尚村,一等秘书丁志军告诉记者:不要害怕没有树可种。去年,除了525亩的绿化工程,合作总部还承担了药材基地与食用菌大棚互通的道路工程,总投资50.46万元。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绿水青山是金山和银山。2018年,山西森林保护区面积从2010年的4236万亩增加到4816万亩。《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通报》指出,山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速度居全国之首。去年,山西省约有64.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率从2017年的3.9%降至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0元左右,同比增长12%,比全省高出3.5个百分点。

当我富有的时候,我抓牲畜。从长远来看,种植更多的树。山西省右玉县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区。它曾经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有沙尘暴和荒山。70年来,右玉县委领导全县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结果,全县造林率由不到0.3%提高到55%,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控制。右玉县也成为山西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右玉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面对困难和努力工作。这是为了长期工作和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山西的干部群众。现在,“右玉精神”与“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一起,正在成为山西省深入开展“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统筹生态民生,协调绿色增长和增收,山西省在赢得生态治理和扶贫两大战役中取得长足进步。

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山西生态扶贫与繁荣的长期战略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