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拉萨4月12日电:“谢谢你,藏医——医学人才”团体式的“援藏”使藏北牧区的女孩们重新振作起来

新华社记者吴瑞、侯杰、李玉玉

"这个手术太难了。"拉萨人民医院泌尿科主任王伟(音译)刚从手术台上下来,他一边喝水一边指着腹部ct说道:“这是我去西藏9个月以来做的最大一次手术。”

"一个小女孩长这么大的肿瘤是罕见的。"

阿吉(化名),一个来自西藏那曲市巴青县的9岁女孩,两周前和父母一起去拉萨人民医院就医。她的身体又小又瘦,但腹部左侧有明显的凸起。她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一个大肿块。

“经过初步检查,我们发现病人腹膜后有一个巨大的肿瘤,长18厘米,宽13厘米,厚12厘米。”王伟说:“虽然肿瘤生长在左侧,但腹部电脑断层扫描显示肿瘤已经越过脊髓,严重压迫血管和周围器官。”很难完全去除它。”

据阿吉的父亲龚扎说,女儿两年前觉得胃不舒服,但她起初并没有太在意,但她看到胃里的肿胀越来越大,这极大地影响了女儿的生活。巴青县人民医院在接受治疗后直接出具了转院证明,这让家长们更加紧张。

“我们家住在藏北的牧区,是一个有套牌的贫困户。虽然医疗会有优惠政策,但大部分费用都可以报销。但是,如果西藏不能治疗这么大的肿瘤,就需要转移到内地,费用是负担不起的。”龚艰难地说道。

由于该病例在西藏罕见,拉萨人民医院缺乏相关治疗经验,接待阿吉的医生问王伟是否能做这样的手术。

“我们西藏医生的初衷是让病人在西藏寻求手术治疗,并认识到‘重病不能离开西藏’。”王伟回答道。

"手术必须尽可能减轻小女孩的痛苦。"

为了尽快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扎西·罗布在外科、小儿外科和麻醉科组织了一次多学科会诊,研究了儿童腹膜后肿瘤的相关文献。这把刀是怎么切入的?血管是如何解剖的?精确切除肿瘤而不损伤内部器官已经成为治疗团队的一个难题。

“谢谢你,援藏医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让藏北牧区女孩重获新生

4月10日上午10点40分,手术室的“手术中”指示灯亮了。门内,王伟和他的医疗队正紧张地忙碌着;外面,阿吉的父母焦急地看着手术室的门。

“我们非常担心我们的女儿,她的母亲一直在哭。”经过3个小时的长时间等待,龚莎得知女儿的手术成功要容易得多。他说:“在我来之前,我并不认识藏医。后来王伟主任来查房,我周围的人告诉我说,藏医是医术高明的,我放心多了。”

“谢谢你,援藏医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让藏北牧区女孩重获新生

手术后,阿吉恢复得很快,第二天就能去田里了。后期需要进行病理检查,医疗小组将根据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谢谢你,西藏援助医生。”龚感激地说道。

“只有通过教育学徒,我们才能被视为对西藏的成功援助”

“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很复杂。没有王伟主任,我们真的做不了这个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担任王伟助手的多奇扎西情绪激动地说,“过去这种手术一般都是转到内地治疗。”

自2015年西藏实施“群体式”医学人才援助工作以来,北京市22家医院共派出5批管理和临床专家,其中75人赴拉萨市人民医院接受援助。北京朝阳医院的王伟是西藏“五批”中的第一批“群体式”援藏干部。

“我刚来的时候发现,虽然科室可以进行尿石症、前列腺切除术等一些小手术,但整体治疗疾病单一,治疗方法单一,科室建设规划不明确。”王伟说道。

多吉·扎西是一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藏族医生。他认为,援藏医生的到来使治疗方法更加规范,治疗水平更高,医生的责任感更强。“以前,我不能做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王主任来了以后,他先把操作标准化,然后用手教。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做这个手术了。”多吉·扎西说。

“谢谢你,援藏医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让藏北牧区女孩重获新生

“我将在今年7月回到北京,我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泌尿外科医生。”我认为对西藏的援助也是值得的。”王伟看着手术室里忙碌的多杰·扎西说道。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谢谢你,援藏医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让藏北牧区女孩重获新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