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5字,读完约4分钟

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地区,pm2.5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7月28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联合发布了《空市2013-2019年2+66城市区域污染状况评价报告(VII)》(以下简称“报告”),涵盖五省两市(即河北、河南、山东)

报告显示,扣除气象和疫情影响后,2019年2+66城市空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污染有了很大改善。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2+8城市的二氧化氮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而臭氧污染进一步恶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业统计与计量经济联合主任陈松·Xi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必要像控制pm2.5一样,为中国主要污染地区的臭氧改善设定具体的数字目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其增长趋势。在某些地区避免颗粒物和臭氧的双重污染。

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陈松仍有一些城市没有完成引入pm2.5下降目标。由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观测值影响较大,本报告利用前六次报告的统计方法,对污染物浓度观测值进行气象调整,消除气象因素的影响,与原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有显著差异。

据陈松Xi称,2019年五省两市pm2.5的下降是由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急剧下降造成的。然而,空气污染的大幅度改善也是由于过去几年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及周边地区实施了用煤气和电力代替松散煤,并且控制空气污染的努力逐年增加。

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据报道,经过近六年的治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pm2.5和pm10污染已得到明显改善。京津冀平原2+8城市pm2.5累计下降51.9%。山东和河南的改善率次之,分别为32.5%和30.5%;山西和陕西的改善程度较低,累计分别下降了20.7%和22.3%。

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pm2.5不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年均pm2.5浓度(35 μ g/m3)应比2015年降低18%。

根据该报告,2015年,在五省两市的2+66城市中,有67个城市未能达到pm2.5标准。经过气象和疫情调整后,到2019年,2015年至2019年,46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18%,但仍有21个城市未达到下降18%以上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城市主要在山西和陕西。

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各省的臭氧浓度在6年内几乎翻了一番。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1-12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浓度为148 μ g/m3,同比增长6.5%。同时,2018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浓度也逐年上升。

一些业内专家告诉《国家商报》说,臭氧对空气体污染的贡献率明显增加,pm2.5和受臭氧影响天数的比例减半。

根据该报告,2019年,2+66城市的臭氧浓度将持续上升。与2018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平原2+8城市(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平均集中度分别提高了1.6%、2.6%、3.6%、3.4%和1.7%;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3.1%、3.6%、5.2%、5.6%和4.4%。

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根据该报告,在过去的六年零八个小时里,五个省和两个2+66城市所在的城市的臭氧浓度一直在上升,并在2019年持续恶化,但没有减缓。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春季和夏季臭氧浓度最高时,京津冀平原2+8城市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的增长率分别为34.5%、20.7%、91.3%、37.5%和30.4%。山西春季和夏季的平均臭氧浓度几乎翻了一番,接近山东和河南的水平,令人担忧。

在这方面,陈松认为,臭氧上升的原因之一是二氧化氮作为主要前体之一,在2+66城市中没有多大改善。该地区的温度上升也提高了臭氧产生的效率。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全球新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