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武汉8月15日电“老办法”新办法,找到办法——鄂西北一个山村的新养猪法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快看!我们家在猪又变胖了,他们吃得很好!”通过手机视频连接,湖北省谷城县磁河镇杨村村民张看着合作社养的猪一天天长大,开心得闭上了嘴。
张曾经是一个贫困家庭,2019年刚刚摆脱贫困。为了巩固扶贫成果,2020年3月,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他出资在古城县猪庄庄养殖专业合作社养了20头小猪,并在合作社里养猪。"这20头猪放生后,保证能有12000元的分红收入."养猪几十年后,张第一次不用担心市场波动和疾病风险。他笑着说这是“分享猪”。
在杨村,有39个像张尚春这样的养猪户,共有227头小猪在合作社里饲养。
“分享猪”是村民们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古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山区。杨村怎么会有如此前卫的尝试?
“形势所迫。”90后村支书孙说,2019年10月,村里120头散养猪相继因病死亡,数十户贫困户损失60多万元。今年,在COVID-19发生了肺炎疫情,外出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零星养猪是农村传统的增收项目。贫困户从来没有想到这种养猪的“老作风”也会受到沉重的打击,村干部和扶贫干部都在他们的眼里焦虑不安。
孙说,扶贫小组到村里调研时,位于杨村的古城县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起了扶贫干部的关注。
去年,共屠宰1000头猪,无病无损失,产值超过500万元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栋表示,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严格的防疫措施是关键。合作社与畜牧业龙头企业相连,有固定的饲料来源和销售渠道,并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规避风险。“去年,一个农民得知我们还有空圈没用,就养了360头小猪,付了一定的费用和管理费,然后等着分红。”
“这个案子让我们大放异彩。村里和扶贫小组开始考虑采用养猪寄养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将带动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业,稳定增收。”孙说,在贫困干部的帮助下,特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养猪寄养协议。
孙永文(音译)是杨村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户,他花了1250元买了两只小猪,由扶贫小组帮助支付差额。“我估计除了投资资金,我还能支付1200元的股息。更重要的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在附近工作,有办法增加收入。”孙永文很高兴。
“我们希望利用这种帮助模式,使贫困家庭增强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成果。”孙说,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扶贫工作队向10个愿意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家庭发放了部分资金。
目前,“共享养猪”已扩展到磁河镇的许多村庄,而不仅仅是杨村。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老把式”蹚出新路子——一个鄂西北山村的养猪新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