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7字,读完约1分钟

新华社武汉1月5日电(记者谭)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分解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如农业和造林,如何影响全球碳循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开了这个谜。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其土壤生态学科组的研究人员以丹江口库区的荒地、农田、灌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碳水解酶活性、氧化酶活性和碳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了重要的发现。

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和耕作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水解酶和碳氧化酶的活性。造林地碳水解酶活性的增加主要与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易分解碳含量较高有关,而农田则与土壤碳氮比较低、耕作和施肥有关。

农田土壤的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造林地,这可能是由于其惰性碳指数较高,碳氮比较低所致。同时,农田土壤单位有机碳酶活性显著高于造林地,表明农田的碳周转率显著高于造林地。

研究表明,植树造林可以减缓土壤酶驱动的碳周转,从而提高土壤碳的固存和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认为,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土壤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胞外酶参与土壤碳循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和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分泌的胞外酶活性。

种地、造林咋影响全球碳循环?
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

据报道,这项研究的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土地退化与发展》上。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种地、造林咋影响全球碳循环? 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