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7字,读完约4分钟
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月(12月),市场表现仍然疲弱。尽管大宗交易平台的交易热情较11月有所提高,但月总成交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回顾2018年大宗交易的交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月度成交量规模与市场的起伏密切相关。在市场上涨的月份,大宗交易的交易情绪明显偏高,在市场下跌的月份,平台交易明显降温。
月度交易规模较上月有所扩大
据风信息统计,12月份沪深两市435家a股公司共有1277笔大宗交易,总成交量为40.54亿股,总成交量为400.81亿元,日均成交量为20.04亿元。与11月份的数据相比,交易频率和交易规模都有所扩大。与11月份交易量的大幅升降不同(11月份235.5亿元的月交易额较10月份的200.4亿元增长了17.51%,但10月份10.7亿元的日均交易量较10月份的11.13亿元下降了3.86%),这次实现了真正的扩大。
在盘面表现方面,虽然当月市场走势依然疲软,但股东议价能力有所增强,整体贴现率从11月份的5.56%降至4.68%。在1277笔交易中,实现溢价交易208笔,中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海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航阳股份有限公司、天翔环境等17家公司完成的35笔交易实现每日限价。
在大规模溢价交易的情况下,显然买方愿意支付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来获得股份。然而,观察那些在当月以每日限价完成大宗交易的公司,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很好地成长。17家公司中有8家报告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以天翔环境为例,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4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88.64%。2018年12月10日,公司恢复重大资产重组,市场给出了“一个字”限制的回应。当天,该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上进行了17笔交易,全部以每日限价出售。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高溢价大宗交易还是资产重组,投资者都用脚投票。从12月11日到13日,股价再次连续三次下跌。
大宗交易受到市场趋势的显著影响
随着2018年市场的关闭,从2018年全年的大宗交易来看,成交额最高的月份是1月份,成交额达到532.12亿元;交易额最低的月份是10月,交易额只有200.4亿元。
结合市场情况,不难发现,1月份上证综合指数达到5.25%时,大宗交易量是全年最高的月份。10月份,当出现7.75%的回调时,这是平台交易第二糟糕的月份。当然,10月份也是因为“十一”假期导致交易天数相对较少,导致平台总交易规模大幅下降。
从贴现情况来看,由于1月份市场走势强劲,股东的议价能力明显较强,整体平均贴现率为4.25%,为全年最低。6月份,随着整体市场崩盘,股东们显然无法在大宗交易平台上获得更好的价格,当月5.57%的平均贴现率成为全年最高值。
权重蓝筹股引领平台交易
2018年,蓝筹股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据统计,在62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中,有42家来自上海和深圳300强,万科甲、平安和海基会的大宗交易年营业额分别达到355.83亿元、294.54亿元和149.02亿元。
宝能部门的退出使得2018年万科a股的大宗交易非常密集和巨大。在4月、5月、7月、8月、9月和10月,它成为当月个股成交量最高的公司。在全年4079.61亿元的大宗交易平台总交易额中,只有万科占了8.72%。考虑到万科A、平安和海基会的总营业额,其占年营业额的19.59%。
此外,从大宗交易的交易数量来看,美的集团是全年交易最频繁的集团,共有110笔交易,其次是分众传媒,全年完成了108笔大宗交易。观察显示,共有21家公司,包括海克维森、BTG酒店、平安、格力电器等。全年大宗交易数量超过50宗。与大多数高周转率公司都是蓝筹股的事实类似,大多数交易密集的公司也来自加权蓝筹股。在今年交易次数超过50次的21家公司中,有13家是沪深300成份股。
[编辑:荔湾]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红色周刊力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仅供参考。网站上显示的信息仅用于传播目的,并不代表《红色周刊》的观点,也不能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它不构成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所以操作风险由你自己承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平台交易日趋冷清 蓝筹股成交易主力——2018年全年大宗交易解析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