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4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评论:当“与中国合作”成为国际科技界的一个时髦词时,
新华社记者郭爽
从世界领先的基础研究到国家讲台上的企业创新;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首次探索,到“照亮整个世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科技发展铿锵有力,世界有许多新的选择、新的平台、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
当中国的科技创新逐步进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运行、同步运行、同步领先的状态时,“我们需要中国”和“与中国一起做”逐渐成为国际科技界的流行语。
中国创新并与世界分享新的利益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许多创新正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在8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领导该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表示,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对人类科学知识宝库的重要贡献。
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还开展了铁基高温超导、光子纠缠和干涉测量等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田燕”、上海光源、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等大型设施也成为实现世界级成果的“工具”;在应用技术领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超级计算发展迅速,许多超级项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8年底,中国北斗系统开通了全球服务。从缅甸的土地规划和河流运输监管,老挝的精准农业和虫害监测,文莱的城市现代化和智能旅游,巴基斯坦的交通管理、土地测绘和港口管理,以及印度尼西亚的海岸线测绘……北斗正在与世界分享“中国奇迹”。阿拉伯信息和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穆罕默德·本·阿莫斯希望利用北斗系统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欧、亚、非……中国参与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背后的支撑是科技创新的突破。
8日,他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华能澜沧水电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马洪琪院士带领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液压升船机。它被国际航运协会内河委员会主席菲利普·里戈教授评价为“升船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还有华为的新一代刀片基站,已经在170多个国家进行了商业部署...
中国为世界贡献新的机遇
“我们需要中国。中国相关单位的技术实力和R&D方案已得到国际认可,tmt需要中国的支持。同样,中国也需要在国际合作中寻求发展。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三十米望远镜项目经理加里·桑德斯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桑德斯在“被采访”中,这是一个以中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位于美国tmt总部,那里挂着春联“符”。Tmt项目是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也是一个涉及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印度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愿意广泛参与合作,加入了全球科技发展运动。以tmt项目为例,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技术团队已经签署了24项与R&D工作包相关的技术协议,资金和实物捐助超过2000万美元。同时,通过学习R&D的先进经验和制造大型光学和机械设备,中国天文学界赢得了跻身国际前沿的机会。
“过去,更多的中国研究人员被欧盟接受研究,但现在双方更加平等,有很多高质量的合作...这是一个真正的变化。”欧盟委员会研究与创新总干事让·埃里克·巴格特最近在北京表示。
巴格特表示,欧洲将在未来7年内投资1000亿欧元的科研框架——“地平线欧洲计划”(Horizon Europe Plan),该计划将对全世界开放,尤其是中国。他说,科技创新合作是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他期待着“地平线欧洲计划”通过上一层楼来推动中欧科技创新合作。
中国平台寻求与世界的新发展
马蒂亚斯·莫伊雷尔是欧洲航天局的一名德国宇航员,他用中文给自己取名为“马田”。为了赶上未来中国空站的“第一班车”,马田学习汉语已经6年多了。欧洲宇航员中心的一些训练专家透露,中文已经成为欧洲宇航员的必修课。
空站,太空运载,月球探测...中国的一系列航天项目以共享与合作的理念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发展。
2018年,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出邀请,希望国际合作伙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中国自己的空站。这是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此类项目,表明中国希望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中国空站建设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家园。
欧洲航天局局长杨威说,欧洲和中国已经在航天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欧洲航天局对中国神舟飞船非常信任,希望欧洲宇航员有机会乘坐神舟飞船进入空.
德国嫦娥四号科学载荷项目组组长、基尔大学教授罗伯特·维默-施韦因在德国与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表示:“我不同意因为害怕技术外流而拒绝合作的做法。在我看来,技术只会因为拒绝分享而消亡。”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中国正以日益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一起前进。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姜晨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述评:当“和中国一起做”成为国际科技界流行语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