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0字,读完约9分钟

图片来源:中国视觉

2017年,李华(化名)多次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压力,并坦言“后悔”。

前些年,像李华这样的基金经理从公开发行转向私募发行,甚至在几年内形成了一股“私募热潮”。

但在过去的2019年,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根据时代财经的统计,2019年整个行业只有3人(公开发行到私募),其中只有1人有投资经验。

1月7日,钟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逸轩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私募的待遇虽然高,但成本也高,“私募基金的客户更现实”。

"公共革命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同一天,私募网研究员刘告诉,私募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私募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再。

1月6日,深圳一位公开募款人士也对时代财经表示:“公开募款和私募的生活条件仍然不同。私募已不再是公众筹资者的理想选择,甚至近年来也出现了“回报”现象。”

现实总是“瘦”。

事实上,李华是华南地区私募股权投资的代表之一。2017年,他以高价从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转到广州的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然而,在与同龄人交流时,面对每个人的嫉妒,他坦率地多次“后悔”。

熟悉李华的私募股权高管谢明(化名)认为,“李华后悔的最大原因是压力太大。”

虽然李华在当时的表现排名不错,但私募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所以他对投资者的影响有限。起初,私募集团用自己的资金运作,但当涉及到发行产品时,它遇到了市场疲软和筹资困难。

谢明告诉时代财经,“2017年和2018年,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李华的私人股本公司也遭受了严重亏损。2019年3月,在私募不到两年后,李华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同年7月,他进入深圳一家私人股本公司,重新开始创业。”

时代财经表示,尽管李华在2019年下半年错过了市场,但他目前正与该行就托管事宜进行谈判,以便在2020年推出新产品。至于时代财经的采访请求,他通过朋友礼貌地拒绝了,并要求匿名。

李华拒绝了钟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逸轩的采访..

“许多基金经理在公开发行中相对高调,但在转向私募后,他们开始保持低调。”张逸轩说。

王,如资产,作为京顺长城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经常接受媒体采访,但只是偶尔出现在个人论坛后,他出来私募。

王甚至在2016年深圳私募股权发展论坛上哀叹道:“2016年的目标是,公司在年底前仍将存在,产品不会被清算。”

张逸轩表示,对于私人基金经理来说,如果他们的表现不好,即使他们在过去有声誉,也很难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如果表演做得好,就没有必要做太多的宣传。此外,在竞争激烈的投资领域,很难有一个“常胜将军”,因此保持低调成为许多“公私”人士的共同选择。"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除了“保持低调”,李华的经历实际上反映了许多“公私合营”基金经理所面临的尴尬。

张逸轩表示,尽管私募基金通常提供相当高的待遇,机制也相对更灵活,但私募基金经理在获得高回报时不得不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事实上,私募基金客户更‘现实’,他们并不特别关注基金经理‘上市’和‘私有化’的身份背景。他们只是依靠表演说话。一旦产品表现不佳,或者出现净回撤,客户赎回只需几分钟。”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如今,‘公私合营’要取得一些成绩并不容易。张逸轩补充说:“除非在公开募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投资体系,并且有一个长期的公开业绩供投资者验证,否则它可以为募集的资金加分。”“这也是近年来‘公私合营’企业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此前,“公私合营”曾是行业趋势。多年来,有许多“公共和私人”的基准数字。100亿私募基金阵营中的许多核心人物和创始人都曾在公共基金中工作过。包括淡水泉的赵军、林静资产的高云塍、成千上万家合资企业的王亚伟、金海湾投资的胡建平、潘静投资的陶庄、高仪资产的邱国禄、卓立伟、邓晓峰等。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正是这些大老板离开了公开募股,转而进行私募。私募行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十年间,掀起了一股“上市、私有化”的热潮。

在深交所一家知名公开发行公司市场部工作的王欢(音译)回忆起自己在时代财经的经历:“前几年,大量的公开发行被转移到私募领域,我公司培养的一些优秀人才也流失了,尤其是在2014年和2015年。在那两年里,这种情况非常严重,甚至公司都面临着基金经理短缺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人才储备和培训梯队,我们还提拔了优秀的研究人员担任基金经理,这被认为已经顺利通过了这一阶段。”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种热潮已经大大减少。特别是在2019年,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上市和私募的基金经理人数是历史最低的,全年只有三个人从公开发行转为私募基金经理。这一数字甚至低于2006年私募阳光之后“上市和私有化”的数量,也与2009年和2015年牛市中出现的几次“上市和私有化”浪潮相去甚远。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列表:时代财经。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在三位“公、私”人士中,只有丁硕有公开发行的投资经验,他担任红粘土创新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其中,刘磊是华夏基金的营销总监,宋兴华是万佳基金的研究员。因此,按照严格的定义,2019年将只有一名公开发行基金经理。巧合的是,这三家基金经理的私人基金类型都是fof。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丁硕是唯一一个从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人,他自己的投资经历并不光彩。

时代财经询问选择情况,发现丁硕在红土创新中担任红土精选与混合基金经理的时间很短,从2017年10月11日到2017年12月29日,总共只有80天,回报率只有0.31%。在该基金的四位基金经理中,它也是任期最短、回报率最低的一家。这与早年为私事奔走的前辈们的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为之工作的红粘土创新基金是深圳风险投资公司拥有的一只公共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风险投资基金。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其规模排名第103位,利润排名第104位,属于一家依靠行业尾巴的基金公司。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私募股权投资网研究员刘分析了。从基金经理成立的时间分布来看,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刘华友说:“2007年的a股牛市和2010年的市场反弹带来了两个小高潮,其间成立了兴师投资和淡水泉。”

除了市场引发的“上市、私募”浪潮之外,刘还认为,私募备案制度的实施,也带动了许多公募基金人加入私募行列。“自基金行业协会于2014年正式启动私募股权基金的注册和备案工作以来,通过‘上市’和‘私募’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数量开始激增,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创下新高。然而,它在2016年开始急剧下降,然后逐年下降。”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2018年3月,兴泉基金原总经理杨东的宁泉资产完成了备案登记,这是唯一一次有公开发行背景的私募登记。自2019年以来,在已发行产品的私募基金中,只有管涛投资的徐欢和姚德投资的高喜阳有公开发行的经验。

刘对说,造成“公募热潮”消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公募与私募的人才流通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二是私募行业的头效应非常明显,私募进入门槛更高,备案难度增加,私募对公开发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再;此外,私募发行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深圳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负责人7日对时代财经分析说,“在中国目前的行业形势下,公募基金公司的平台优势无疑要大得多,可以为基金经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相对而言,许多私募股权公司的规模、实力和投资研究能力都要小得多。因此,往往会出现知名基金经理在“私募”之后业绩平平的情况。”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例如,私募网络数据显示,资产王产品2019年平均收入为11.79%,远低于同期30.50%的股权战略私募基金整体回报率。

刘认为,目前私募行业普遍存在管理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无论是公募行业还是私募行业都难以逃脱“九五”计划的打击(只有10%的企业胜出)。对于私募而言,公开发行的背景可以在品牌建设、合规运作、渠道建设等方面加分,但最终需要“私有化”后的业绩支撑。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上述在深圳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市场部工作的王欢也告诉时代财经,根据他离职后的反馈,“上市、私有化”并不理想,有些人并不适合。“毕竟,公开募股和私募的制度、评估和生活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压力自然是不同的。此外,国内公开发行平台往往很强,而私募的力量相对较弱。”

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不仅气温下降了,而且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回流现象。根据王欢的说法,几年后,只有一名离开公司的基金经理继续留在私募,其余的人都悄悄地回到了公开募股,但他们没有选择原来的公司,而是进入了其他公开募股机构。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7日告诉时代财经,近年来,随着私募行业的发展和私募机构专业要求的提高,私募的门槛越来越高,在私募头上的品牌效应也逐渐形成,而新一代希望在业绩、筹资和营销上有所突破,挑战比以前更大。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私募不好待了?2019年仅1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