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2字,读完约8分钟

作者|姜建清“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3期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过去的4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成就。上世纪末,中国银行业被称为“技术破产”,并通过转型发展的改革获得了新生。如今,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效率和质量、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金融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名单中,中国有126家银行,在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家银行中,中国有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40年来,金融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阶段。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和研究40年来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于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期,在小川奈那行长和中国五大商业银行的支持下,我率先撰写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1月),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历程。这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对大型商业银行股权分置改革过程的回顾,第二卷是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机构20多位实践者和见证者的访谈,经过被访谈者的亲自修改和确认,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重要改革的全过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事实和细节。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首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改革和发展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增长的动力往往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资本的积累程度和条件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一些依赖外债的低储蓄率国家不同,中国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将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并调动国内资金支持工业化进程。中国金融业的繁荣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和保障。40年来,人民币存款从1978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1万亿元,增长了1420倍。信贷增长也是巨大的。1978年,人民币贷款总额为1890亿元,2017年达到120.1万亿元,增长634倍。金融业实际增加值年均增长12.2%,比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长率高1.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1%上升到2017年的7.9%。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14万亿美元,增加了18,800倍。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227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26万亿元,增长151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没有中国宏伟的经济改革,就没有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银行金融重组和转型战略的有效性是基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在黄金十年快速发展,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0.7%,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为国有银行改革上市和治理结构市场化再造创造了宽松有利的宏观环境。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第二,创新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40年来,改革创新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回顾过去,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的改革,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案例可循。20世纪80年代,银行与金融分离,银行成为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此后,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推进,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推进了一系列改革,确保了金融宏观稳定,着手解决企业和金融的双重软约束。2000年后,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创新运用中央银行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成功处置国有银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得到改善。在过去的40年里,国有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并在股改后上市,建立了现代银行体系。改革过程相当困难。困难的不是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工具的创新,而是制度创新。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国有银行的重组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可以载入世界金融史上的市场化转型和重组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改革的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全面推进,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得益于金融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第三,市场导向机制建设贯穿金融改革的全过程,是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建立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机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解决风险软约束问题,提高效率和效益,服务实体经济。正是因为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始终着眼于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构建。国有银行在完成金融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三步曲改革的同时,着力于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改革后的金融体系成功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党中央提出“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其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即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第四,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中国金融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也肩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保持系统性风险是金融改革的底线。改革开放后,金融与金融的分离恢复和强化了银行融资的功能,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保证了中国改革和转型时期社会资本链和资本链的延续,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改革开放前十年(1978 ~ 1990年),信贷年均增长率达到20.38%,经济增长率达到14.6%。过度的信贷供给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货币在市场上的过度流通,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此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出现,被外国称为“技术破产”。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在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与不良资产的斗争上,其教训极其深刻,令人难忘。认清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繁荣。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已经超过250万亿元,远远超过全球银行。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无法效仿的探索之路。我们未来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不亚于改革开放的前40年。伴随着巨大的规模和数量,风险控制和资本补充压力巨大。进入新时期后,必须把握新趋势,完善现代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方法和工具,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确保不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要深化金融改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逐步改变依靠高杠杆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重信用增级、轻存量的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中国金融的优质转型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过程,中国的金融改革永远在路上。进入新时代,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拓展新格局,要求我们认真回顾和总结40年金融改革开放的经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实现更加可持续、包容和优质的金融发展。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姜建清: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