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4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渔民的“三个转变”——鄱阳湖生产转型
新华社记者万依、郭强、程迪
农历新年前,渔船静静地停靠在鄱阳湖的大小港口。
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分阶段禁渔,大批渔民将收起渔网,寻找新的出路。最近,记者们驾车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周围转悠,发现一些渔民开始了从“卖鱼”到“卖风景”的新生活,一些渔民从“上岸”到“去工作”,还有一些渔民从“捕鱼”到“保护性捕鱼”。
从卖鱼到卖风景
吕游农家乐老傩鱼馆破湖农场...走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涧山镇南湖段,每隔几步就有一座农舍。
在鄱阳湖的这个小岛上,人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已经打渔30年的陈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家里的房子改成了农舍。现在,通过接待来观赏鸟类和湖泊的游客,他的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经营农舍现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他说。
“现在,许多渔民已经从‘卖鱼’变成了‘卖风景’。”乡镇干部万辉表示,近年来,该岛不仅新建了道路、停车场、公厕等设施,还举办了美食节、藜蒿节、观鸟节等活动。全乡每年都有60多个农家建立,还有40多个“导鸟员”带领游客赏鸟。
“春天看草,夏天看水,秋天看芦苇,冬天看鸟。”记者驱车环鄱阳湖,发现许多地方,如南麂山,依靠鄱阳湖的湖光山色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从“卖鱼”到“卖风景”。
鄱阳湖乡村、钟毅文化公园、大明花海……在占鄱阳湖五分之一的江西余干县,新建的景点令人神往。余干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蔡说:“作为一个湖滨县,我们正在把注意力从鄱阳湖的渔业资源转向旅游资源,努力把‘鄱阳湖’从一个水产品品牌变成一个知名的旅游品牌。”
从“上岸”到“去工作”
每天早餐后,来自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乡化学门村的56岁渔民范和妻子来到村外的鄱阳湖湿地公园工作。现在他们习惯了从八岁到五岁的生活。
“我是公园里的一名水手,负责游客的安全,而我的妻子是一名清洁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4000元,跟以前钓鱼差不多,但是比钓鱼容易!”范对说道。化工村党支部书记范表示,依靠附近的湿地公园和景点,该村目前有70-80名渔民转产,成为水手、清洁工、保安和服务员。
随着禁渔令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渔民像范一样,登陆后成为“上班族”。
来自鄱阳湖县双岗镇常山村的58岁渔民杨志明(音译)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和儿媳过去常常在家捕鱼,现在他们在南昌的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工作,每人每月收入约4000元。
从“上岸”到“去工作”,渔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稳定和舒适。
当他在余干县康山乡遇到渔民袁金海时,他正在钟毅文化公园的景区值班,扮成保安。“我已经在湖上钓鱼25年了。在过去的一天里,我常常玩五六百磅。现在我最多有一百镑,挣得越来越少了。”袁金海说,他担心将来没有鱼可玩。2018年,他去景区找工作,现在月收入近4000元,还有五险一金,既保证了旱涝保收,又为老人提供了养老保险。
从捕鱼到保护捕鱼
在江西省湖口县,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交界处,渔民张停止捕鱼很长一段时间,并把他的渔网撒了半辈子。现在他是长江江豚的巡逻员。
“玩了几十年鱼,现在我们还在支付‘生态债’!”几年前,张自告奋勇成为湖口江豚协会巡逻队的一员,而协会巡逻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靠捕鱼为生的,像他这样的人世代相传。“我们每周巡逻不少于5次。一旦我们发现偷窃、采砂、排污等。,我们立即向渔政部门报告。”
记者走访鄱阳湖发现,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的日益重视,湖区的一些渔民不仅收起了渔网,还开始保护渔业资源。
几年前,在鄱阳湖县的12个乡镇成立了12个志愿者小组。在一年一度的禁渔期间,志愿者团队成员每天都在该地区的湖泊中巡逻,以保护湖区的渔业资源。
“我们县有110万亩水面,但只有大约10名渔业执法人员。”鄱阳县渔业局局长刘表示,禁渔后,当地政府准备吸收一批渔民成为巡警,让渔民成为渔民的保护者,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渔民的就业问题,也弥补了渔政部门执法力度的不足。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渔民“三变”——鄱阳湖畔转产见闻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078.html